白沙街道执法办执法人员在龙湾集市开展执法检查工作。
在蓬江区三十三墟街升腾的烟火气里,各式摊位与店铺在街道两旁错落铺展,这里从“火爆出圈”时陷入无序到如今秩序井然的转变,不仅是基层治理成效的直观体现,更是蓬江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生动印证。若把基层治理比作“绣花”,那执法则是“穿针引线”的“金针”。近年来,蓬江区把稳改革之舵,因地制宜,构建了科学规范、权责清晰、专业高效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实现了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参与编制的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指引标准入选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蓬江指引”升级为“全国标准”试点。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业务培训班到蓬江区白沙街道、杜阮镇开展现场教学,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经验获司法部充分肯定。
突破既有格局
以点带面推动规范化建设全覆盖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分散式、碎片化的行政执法模式逐渐暴露出权责不明、效率低下、执法不规范等问题。2020年9月,江门全市73个镇(街)统一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把改革的视野放在蓬江区,这里既有江门中心城区,也有乡镇风貌,在此探索形成的有效经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具有典型性与示范价值。
改革需依法推进,但改革本身往往意味着对既有格局的突破。当时,这项改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都缺乏可借鉴的先例。“把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哪些职权事项应该下放?基层与政府职能部门该如何衔接配合?”蓬江区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股股长余海玲表示,这个问题既是改革难点,也是破解“九龙治水”“小马拉大车”等难题的关键所在。蓬江区依托白沙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和杜阮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两个试点,先行先试,边试边调整,完善系列执法流程指引,以点带面推动全区镇(街)执法办规范化建设全覆盖。
一次次论证、实践、推敲,改革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努力做到无事不扰、高效治理。改革4年间,蓬江区梳理并公示下放行政执法职权事项目录清单501项。同时,制定推进全区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28份,厘清县级行政执法部门与镇(街)的执法边界,有效破解基层执法中存在的职责交叉、监管盲区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同时,蓬江区统一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辖区各类执法工作和执法力量,协调解决疑难问题,保障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部署的全局性、前瞻性。
执法与治理相融
营造包容有序营商环境
近两年,“夜市经济”热潮兴起,蓬江区白沙街道良化西社区一处烂尾楼变身宵夜“打卡地”,但油烟弥漫、深夜喧嚣等问题随之而来,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2024年底,白沙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联合城市管理、安全应急、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对该区域燃气安全、噪音管理、油烟污染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与整改。白沙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副主任程昱表示:“执法与治理需双管齐下,方能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整改的同时,执法人员建议将烧烤摊、大排档等易产生油烟和噪音的摊位迁至远离居民楼一侧,在经营主体与居民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江礼大桥原来的跳蚤市场顺利搬迁至乐丰中药材交易市场,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周边的小吃摊也有了集中经营的场所,这些转变都显现出执法与治理相结合在营商环境塑造中的关键作用。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蓬江区还创新推出前置信用修复指导工作的举措,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助力企业及时修复信用瑕疵。
执法工作既要有权威刚性,也应融入柔性关怀。蓬江区正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通过“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柔性执法措施,以及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执法手段,营造包容有序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已发布涵盖526项情形的减免罚清单,各镇(街)据此作出133宗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免除罚款金额累计高达284万元。
实践中练兵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执法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法队伍,是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有效实施的关键。蓬江区下放67个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推动区直部门派驻机构融入镇(街)综合执法队伍,由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实行统一指挥管理,并规范建设执法办公场所,实现了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目标。
此外,蓬江区还强化“数智”赋能,推动“粤执法”办案平台实现应用全覆盖。改革以来,各镇(街)通过“粤执法”平台累计办案2.6万余宗。值得一提的是,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粤执法”数据实现深度融合,累计推送案源信息高达1.6万余条。
郑秋船去年底从杜阮镇司法所所长转任杜阮镇执法办主任后,从调解能手变成执法新手,面对501项执法事项,他得从头学起。在他的工作微信里,与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聊天窗口始终置顶,遇到不熟悉的执法问题便第一时间在线请教。“在基层执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不同法律规范交叉适用以及法律条款模糊地带的情况,及时、专业的指导至关重要。”郑秋船感慨道。
专业的执法队伍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导师团”。蓬江区创新推出“导师制”培训模式,精心选拔37名执法业务骨干,通过实地带教、执法场景模拟等实战化训练方式,有效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一创新举措被列为全国省市县镇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的试点项目。此外,蓬江区还通过举办执法“大比武”、经验宣讲、现场参观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评估与监督并行
推动执法行为规范化法治化
行政执法职权事项在基层的落地效果如何?哪些职权应当下放?哪些又需适度回收?不久前,在蓬江区综合行政执法推进会上,各镇(街)综合执法办负责人围绕日常执法实践展开讨论,这样的推进会已成为常态之举,它以实践为标尺,精准丈量职权适配度,科学做好职权调整的“加减法”。
四年来,蓬江区坚持因地制宜、动态调整的原则,对行政执法职权事项进行了细致梳理与优化,从最初的731项逐步精简至501项。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基层点菜、上级放权”的赋权理念。
要真正实现职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有效的监督则是保障执法实效不可或缺的一环。蓬江区积极探索并构建了“区级监督检查工作组+镇(街)司法所+社会监督+其他监督力量”的多元化基层执法监督新格局。区级监督检查工作组由区司法局与下放职权部门联合组成,采取进驻式监督方式,深入镇(街)开展执法“体检”;镇(街)司法所作为一线监督力量,同步开展“清单式”“伴随式”执法监督,打通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过程中,蓬江区通过组建全区行政执法监督人才库,巧妙地将各执法办公室的法制审核人员纳入监督团队,丰富了监督力量的专业构成,催生了“互学互鉴”机制。法制审核人员通过实地参与对其他镇(街)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反思自身工作,实现“以他人之镜,正己身之行”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执法监督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在社会监督方面,蓬江区精心选定12个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和11名行政执法监督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探照灯”作用,共同推动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法治化。
专家点评
广州零点有数科技有限公司总监陆誉蓉:
江门的改革措施决心强、步伐稳、精度高
江门作为中等体量城市,其经验成为国家试点并全国推广,关键在于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江门通过打造16个镇(街)示范点,集中资源进行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以蓬江区白沙街道综合执法办为例,不仅取得突出成绩,还形成品牌效应。借助示范点的成功经验,江门逐步将改革推广至其他区域,形成以点带面的改革模式,有效解决共性问题,提升整体改革效果。
江门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最早启动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仅行动快,江门下放清单精细度也很高。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具体的事项清单,还鼓励市级和县级层面出台相应的工作机制。例如,蓬江区一个区就出台了28项工作机制,覆盖了执法规则、容错机制等各个方面,确保改革有章可循,让基层执法人员心里有底、有法可依。过程中注重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列出任务清单,逐步攻克重难点问题。稳扎稳打推进,使得改革能够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江门始终秉持着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具有决心强、步伐稳、精度高的特点。江门的这一实践,无疑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证明即便资源不如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丰富,也能在改革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
文/图 凌雪敏 韩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