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荧在操作3D打印机。
4月28日,记者走进江门市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实训中心,一台完备的3D打印机正在处于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发出轻微的嗡鸣声,这台打印机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精密程度,更在于它的制造者——一位身形娇小,看似柔弱,却拥有“硬核”技术实力的女学生冯晓荧。在传统认知中,机电工程领域往往是男性作为主导的舞台。然而,江门市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3D打印专业中级部二年级女学生冯晓荧,却用实力成功突围,她是该系中级部为数不多(女生比例不到2%)的女生之一,但却是专业成绩最突出的学生之一(长期稳居年级专业前三),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用时两个月,完成“用3D打印机造3D打印机”的“硬核”操作,成为该系中级部学生中唯一能熟练操作自研设备技术的“女破壁者”。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从小就有一个“制造梦”
初见冯晓荧,很难将这个年仅17岁,说话轻声细语的女生与机电工程系“技术尖子”联系起来。然而,当她穿上实训服,戴上护目镜开始操作机床和3D打印机,便让人感受到她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
2008年,冯晓荧出生在恩平市横陂镇一个农村家庭,2023年,中考失利的她不得不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我从小就有一个‘制造梦’,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技术制造出不同领域的实用产品,并把这些产品卖给有需要的人。”在冯晓荧看来,3D打印技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快,无论是制造业、医疗行业,还是艺术设计、建筑领域,都有它的身影,有一定的就业前景,因此她选择了该专业。
冯晓荧真正爱上3D打印,始于入学后的第一节专业课。“当老师在讲台上展示3D打印的神奇魅力——只需输入设计数据,就能将虚拟模型变为触手可及的实物时,那一刻,我的内心很受触动,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专业学好。”冯晓荧说。
课后,冯晓荧一头扎进3D打印的学习中。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专业书籍,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逐渐掌握了3D打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心中也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3D打印机可以打印各种零件,那能不能用它来打印出一台新的3D打印机呢?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支持。
成功用3D打印机造出3D打印机
去年10月,冯晓荧的3D打印机制造行动正式启动。她深入研究3D打印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绘制详细的组装图纸,制定详细计划。“最初连设计图纸都看不懂。”冯晓荧回忆道。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她学习了SolidWorks等专业软件,为了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她翻阅大量专业书籍。
制作过程中,冯晓荧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热床平台的设计,既要保证加热均匀,又要考虑散热问题。有一次因为一个零点几毫米的误差,导致整个传动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最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花了一周时间反复调试,才找到了问题所在。
又例如在零部件组装过程中,面对密密麻麻的零件和复杂的线路,她感到手足无措,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零件安装不牢固、线路连接错误、软件调试失败……每一次挫折都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都一一挺了过来。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3D打印机终于组装完成。然而,冯晓荧并没有因此而松懈。她知道,要让打印机正常工作,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试和优化。在调试过程中,她发现打印机的精度始终达不到预期。她通过研究,发现可能是传动部件的间隙过大导致的。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对传动部件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去年12月将打印精度提高到了理想水平。
“整个过程冯晓荧表现出足够的专注力和毅力,她的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教师团队和学生们的高度认可。”江门市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专业教师曾惠君介绍,该打印机打印精度达0.01毫米,目前应用于常规教学,使用效果良好,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希望更多女生选择机械工程类专业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冯晓荧的例子传递出一种信息: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女生学习机械工程类(3D打印、模具制作、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已不存在明显的劣势,相比之下,在就业市场上,有独特的优势。”江门市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方光耀说。
“在传统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工作环境中,强调体力劳动,如搬运重型机械、长时间户外作业等,这对部分女生确实构成挑战。当前,现代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工作环境已转向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核心技能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编程与自动化控制、精密仪器操作等,女性发挥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大。”方光耀表示,在需要精密操作和持久专注的工作中,女性往往能因为她们的细心、耐心而有突出的表现。近年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反映,在3D打印、工业设计、精密仪器等岗位中,女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方光耀希望,冯晓荧的例子能进一步打破偏见,激励越来越多的女生加入到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习中,为江门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