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旸(左一)深入基层,与居民面对面交流。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黄晓东 陈艺锋
虽操着略带生涩的粤语,她却偏爱走街串巷与居民聊天;本是机关单位的政策研究能手,却跨界当起视频主播;作为女干部,办公室留不住她的身影,田间地头才是她最常驻的“工位”——这就是蓬江区潮连街道卢边社区第一书记齐旸。
齐旸是江门市委政研室农业和生态研究科三级主任科员。自2023年7月担任卢边社区第一书记以来,齐旸以“空杯心态”从零学起,扎根社区、融入群众,与社区干部同心携手,推动产业发展、讲好振兴故事,带领社区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
盘活祠堂村屋,激活文旅新活力
在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卢边社区,500米长的“祠堂街”上林立着数十座明清古祠。这些静默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却也面临着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难题。齐旸常常思索:怎样才能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开口说话”,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带着这样的思考,齐旸积极搭建协商平台,采用“活化利用+业态植入”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组织力量对祠堂村屋和名人故里进行修缮,还原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积极引入茶饮、民宿等新兴业态,提升沿街景观风貌,全力打造祠堂文化一条街,丰富社区文旅业态。
如今走进卢边社区,处处可见古祠焕发新生。卢氏宗祠内,居民们常常相聚在此,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名宦家庙每周都会迎来曲艺社活动,唱戏说书,尽显传统文化魅力;侣樵卢公祠则成为潮连龙狮武术团的训练基地,锣鼓声、呐喊声不绝于耳;“摄匠文化传媒”工作室入驻闲置祠堂,为文旅发展开辟新渠道;卢国沾祖居运营方定期开展文化艺术沙龙等活动,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
在振兴大道两侧,新栽的1300余棵苗木与古祠堂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齐旸创新性地将祠堂文化与自然教育融合,她表示:“每棵树都是生态教育的活教材。”在她的推动下,卢边社区联合结对单位、发动企业乡贤,在“四旁”“五边”种植龙船花、相思木、桂花树等苗木,自去年至今已累计种下1300多棵。此外,该社区还通过盘活闲置地,建设了约5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打造出绿美景观、游憩小径等生态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凭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去年卢边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近800万元。目前,该社区正进一步加大集体物业土地盘活力度,合理调整工业用地,加速推进大湾彩虹城项目,为企业落户、增资扩产储备充足空间,持续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多维宣传推广,讲好潮连故事
文旅业态发展起来了,如何提升社区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齐旸将目光投向宣传推广领域,化身“文旅推荐官”,全方位讲好潮连故事。
在“助力百千万网推家乡美”蓬江专场直播活动中,齐旸代表潮连街道亮相直播间,热情地向观众宣传潮连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名优特产,这场直播吸引了上百万人次观看。此外,她携手结对单位、媒体智库等,深入挖掘本土特色,精心编写宣传文稿,从多个角度展现潮连的独特魅力;拍摄《江心绿岛——潮连》宣传片,用镜头记录街道的绿美景观;与媒体合作推出《卢边社区打造传统村落活化特色社区》宣传片,详细介绍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建设历程;参加广东广播电视台“大爱有声温暖回家路”宣传活动,积极推广潮连土特产。
来到卢边社区后,齐旸主动承担起李少石事迹展览馆讲解员的工作,先后为参观者讲解50多场。她深知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此办起培训班,邀请多所学校的师生参与,着力组建红色讲解员队伍,让革命先辈的故事得以广泛传播。
去年,齐旸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她带领青少年走遍祠堂街的每个角落,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祠堂文化,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我们坚持把活动办到群众身边去。”齐旸介绍道,“无论是举办夏令营,还是生活节、村民议事会、爱心义卖等党群活动,我们都会特意选址党群服务中心和祠堂文化一条街,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社区注入新动能。”
此外,齐旸始终把居民需求放在心上,积极对接社会慈善力量,帮助潮连中心学校多名困难学生实现“微心愿”,成为居民心中的贴心人。
“基层是个大舞台,要在历练中成长,实现自身价值。”从政策研究室到田间地头,从机关笔杆子到网络直播,齐旸的“跨界”不仅帮助卢边社区抓住了发展机遇,更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