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理疗,价格比市场价还便宜三成!”在蓬江区环市街道江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中医养生馆,氤氲的艾草香气弥漫,李奶奶一边享受中医推拿服务,一边笑着与邻居分享体验。这番暖心场景,正是蓬江区探索“公益+低偿+市场”模式,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体系化的写照。
蓬江区贯彻落实广东省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深入实施社区服务力提升行动,按照“公益+低偿+市场”运营模式,通过摸清居民需求、引入市场“活水”、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党群服务资源由“单向供给”向“多元参与”转变,推动党群服务效果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升级。
环市街道盘活党群服务阵地资源,在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丰富的活动。图为江侨社区在举行“收纳课”。
摸清居民需求
通过“线上大数据+线下网格化”双轨调研,蓬江区绘制覆盖全区84个社区、5类重点群体的需求图谱,推动居民需求精准匹配,因地制宜打造零工市场、家政服务超市、中医养生馆等特色服务场景。
“现在咱们社区的服务越来越贴心了,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实用的新技能!”刚参加环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小儿推拿培训的张阿姨说道。
据介绍,环市街道通过街属企业幸邻公司盘活党群服务阵地资源,与江门开放大学、小天才棋类培训有限公司、玲杏家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签约合作,以“公益+市场化”模式,聚焦居民兴趣爱好,在2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出涵盖职业技能、文化艺术、数字化技能等20多类兴趣班、培训课,并将所得收益的85%反哺社区建设。
“石冲社区常住人口近万人,其中60岁以上长者1000多人,还有很多双职工家庭,家政服务有需求、有市场。”石冲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胡嘉文说。
“选家政就像挑商品,价格透明还有保障!”居民王姐通过手机轻松完成保洁服务预约。在石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家政超市,20余个服务项目如超市商品般明码标价。运营以来,已完成订单130多单,创收超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家政超市不仅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家政服务,也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求职就业机会。目前,已有30余人进行就业登记,其中不乏“宝妈”和大龄失业人员。
引入市场“活水”
近年来,蓬江区建成“蓬友圈”、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2处枢纽阵地,在商业街区打造4个“蓬友+”服务站,用好8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选址新建、升级改造一批党群服务中心(站、点)。依托“2+4+84+N”的城市党群服务矩阵,蓬江区探索引入市场“活水”,逐步构建起“空间再造—错峰运营—收益反哺”的发展闭环,让社区服务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生长”转变。
在“蓬友圈”党群服务中心,每月党群服务菜单让阵地使用情况一目了然。“黄金时段公益化、空闲时段市场化”的错峰运营策略,让近5000平方米的阵地焕发新生机。形体课、书法班、声乐课等优质课程以低于市场价20%—40%的价格惠及群众超2.8万人次,所得收益又反哺于设施升级,形成“服务创收—品质提升—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这不仅是服务阵地,更是社区幸福生活的孵化器。”作为江门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白沙街道象山善邻社区服务公司通过对接市场力量,推出“专业性”和“公益性”两张服务清单,涵盖8个种类的46项惠民服务,并在每周六固定开展“与邻有约”党群服务日,为辖区居民提供无偿服务。
“上个月公司通过周末合作托管班新增1500多元的收入,我们用来更换社区内有些模糊的道路广角镜。”善邻社区服务公司负责人展示着收支明细,该公司运营两个月,90余单业务创造了过万元营收,这种“小生意+大公益”的运营模式,让社区服务既有民生温度,更有关怀厚度。
凝聚多方力量
蓬江区深化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的作用,推动250多家市、区两级机关事业单位、100多家两新组织与社区党组织长期稳定结对,形成“社区党组织搭台、社会力量唱戏、居民群众受益”的党群服务格局。
“现在手机能查充电进度,还能顺路接个热水,比原来的‘飞线’充电方便安全。”美团骑手小张扫描充电桩上的服务二维码时点赞道。
随着凌乱的“飞线蛛网”被干净整齐的智能充电棚代替,困扰凤山水岸小区附近居民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得到解决。这个由环市街道龙溪社区党委、小区物业党支部、骑行之家党支部共同打造的民生项目,融合居民生活需求与新就业群体服务,通过同步打造“便民服务驿站”,安装智能换电设备,为附近居民和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歇脚、避暑休憩、应急药品等12项便民服务。
在这样的多元共建机制下,党群服务更加贴近居民需求,问题解决也更高效。
“自从有了‘专业团队+草根智囊’的组合,我们反映问题和得到回应的效率提升不少。就像这次反映阳台前树木生长过于茂密影响安全的问题,没多久就解决了。”白沙街道丰乐社区的王姨兴奋地说。
丰乐社区党委通过“社区合伙人”和“社区观察团”双轨发力,吸纳70多个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社会组织和400多名党员加入“合伙人”,发挥各自所长认领社区服务项目。同时,通过组建“社区观察团”,并辅以积分奖励制,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半年来,“社区观察团”已从最初的18人团队发展到50人,收集和解决文明养犬、加装电梯等诉求30多项,推动形成“大家的事人人参与”的睦邻氛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陈艺锋 张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