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欢(右一)和她教过的学生交流技术经验。
清晨,江门市技师学院先进制造系实训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一位身材娇小的女教师穿上沾有机油的工作鞋,轻车熟路地穿过摆满数控机床的走廊,时而俯身查看设备的操作情况,时而轻声指导学生改进动作,时而要踮脚操作各类机械。“想不到自己已经踮了30年。”她是今年51岁的陈建欢,江门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教师。30年前,她成为江门市技师学院高级部首批获得留校任教资格的“小师妹”。30年来,她在智能制造领域刻下了自己的年轮——获得大量个人荣誉,并培养出近30位留校任教的弟子,用娇小身躯撑起学院技能传承的责任。在她的学生中,有的成为学院的技术骨干,还有的成为行政干部,以自己的方式培养人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首届学生有6人留校任教
“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江门市职业培训和技工院校优秀班主任”“江门市优秀教师”……翻开陈建欢的个人履历,一系列荣誉罗列其中。同时,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重要奖项。“一直以来,学院都有技能传承的优良传统,对留校任教的学生有较高的标准。能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留校任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之一,说明自己真正为学院的技能传承贡献了力量。”陈建欢说。
1995年,21岁的陈建欢从江门市技师学院车工专业高级班毕业,因成绩优异,获留校任教资格。彼时的车工专业教学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训车间里弥漫着金属切割的火星与机油的味道。“第一次站上讲台时,台下坐的几乎都是男学生。”陈建欢回忆,“当时,有人议论,女老师能教好机械吗?但我没有往心里去,而是下定决心,用行动打破质疑。”
学生们对陈建欢的认可,始于她的教导——当学生对拆装数控机床感到束手无策时,她掏出连夜翻译的手写笔记,带着油污跪在地上进行齿轮组装配的示范。“陈老师基本功十分扎实,不输任何一位男教师。”陈建欢任教的首届学生李景协是广东省技术能手、数控车高级技师。他清晰记得,当时的陈建欢每节课脸上都带着笑容,总是坚持比学生早到半小时预热设备,坚持亲手修正每个技术误差,这种细腻与刚性的融合,让他清楚意识到“工匠精神与性别无关”。
江门市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支部副书记陈俊钊,同样是陈建欢任教的首届学生。任教以来,他获得了大批荣誉称号和竞赛奖项,如今是机械工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他表示:“在后续职业发展当中,各项机械技术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但学生时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一切一直影响着我,帮助我突破了很多瓶颈。陈老师当年喜欢用不同色笔标注‘安全隐患点’,至今仍是被不少老师和学生借鉴。有次为纠正学生违规操作,她连续几天蹲守车间,最终用慢动作分解演示征服了大家。”
“出道即巅峰!”在江门市技师学院,很多人这样形容陈建欢的职业生涯。因为,在她任教的首届70位学生当中,有6位学生成绩优异,成功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在学院的发展进程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走进学生的内心
进入21世纪,陈建欢迎来了“80后”学生。她发现,和“70后”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有一点抵触。她深知,要想真正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仅靠严谨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爱和关怀去温暖他们。
陈建欢的教案柜里珍藏着不少泛黄的“学生成长档案”,里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技术偏好。“大部分时间,陈老师都会尊重我们的个性和技术特点,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展现个性,同时注重创新教学方式,用心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她经常组织大家进行小组项目实践,让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她还会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挥各自的优势。”陈建欢任教的2001届学生,现担任江门市技师学院数控机加工实习指导教师的陈晓鸿说。
然而,面对原则性问题,陈建欢会“变身”严师,绝不妥协。“她的眼睛像扫描仪,图纸上的任何差错几乎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在实训车间,零件尺寸误差率达不到要求的必须重做,数据逻辑混乱的也‘打回重做’,让学生们养成了‘肌肉记忆’般的严谨习惯。但每当我们沮丧时,她又会及时调整语气,重新激活大家的内驱力。在她的影响下,我萌生了当老师的念头。”陈晓鸿说。
2001届学生是陈建欢职业生涯的其中一项“代表作”。这届学生当中,有5位学生成功获得留校任教的资格,技能传承的种子再次收获硕果。
在陈建欢的努力和鼓励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江门市技师学院“90后”教师邹俊敏就是其中一位。“陈老师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老师,也许这就是她能一直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核心原因。”邹俊敏记得,在2012年,他参加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广东选拔赛普车赛项,当时备赛时间十分紧迫,比赛内容涉及大量新工艺、新技术,并不在他和陈建欢的“技能包”里,但陈建欢全程陪着他,从零开始学习各种新技术。“在陈老师身上我明白了如何在逆境中‘绕道解题’,明白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最终,我获得了高级组全省一等奖的优秀成绩。”邹俊敏说。
让技术传承火种生生不息
陈建欢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也在同事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陈老师虽然是一位女性,但她在专业上的造诣和教学能力丝毫不逊色于男老师。”江门市技师学院党支部副书记黄健球表示,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陈建欢总是积极参与,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共同开发出大量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在她的努力下,该校智能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正是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传承,才让我们学校在62年的办学进程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技工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生态链,陈建欢老师正是这条生态链里亮眼的‘星’。她与她的弟子们编织了一张技能传承的‘大网’。这张网里,有钢铁的坚韧,有师徒的温情,更有技工教育者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当‘江门制造’向‘江门智造’跃迁,这样的传承故事,正是江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江门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戟说。
暮色中的实训车间,“00后”学生正在调试新款的机床。陈建欢站在窗边,看着这些年轻的身影,笑容温暖如初。她用匠心守护着技工教育的初心,让技术传承的火种,在江门市技师学院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