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思辨”教学探究
——以《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17 07:3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本文以六年级上册古文《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挖掘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思辨性元素,探索文言文“思辨”教学之方。

    鹤山市古劳镇双桥小学 刘燕芬

    明确思辨目标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人在《书戴嵩画牛》课堂上创设了“走进名画现场”“走进名画馆”的情境;再根据课后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内化课文语言并进行表达。

    因此,课堂设置了3个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文章人物的特点,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三是围绕“戴嵩真的画错了吗”展开思辨性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辩证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言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需要依托语言的运用。

    在课堂上,本人在对学生提出“读准”“读通”“读懂”的要求后,进行细节对比:抓住“笑”这个细节,通过牧童“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笑而然之”,让学生细细揣摩和挖掘,鼓励学生进行解读,营造宽松的思辨氛围,让学生在思辨中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

    同时,本人设计“让国宝活起来”的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文章中可以挖掘的地方进行补白,让故事更加生动。在“讲而优则演”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演绎来讲故事,落实本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在教学设计中,本人利用文本内容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

    一是通过资料对比,形成思辨情境。利用课前学习单,借助拓展资料“阅读链接”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类似场景,让学生阅读思考这些场景的异同之处,营造思维碰撞。二是通过文中的两“笑”对比,让学生聚焦文中的“笑而然之”和“不可改也”,紧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提升思辨能力。

    本文以《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遵循统编教材的编写特色,探索文言文“思辨”之方,以“融整、转化、对比、拓展”为主要策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宁园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