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着孩子在候诊。
近段时间以来,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数量明显增加,我市多家医院儿科门诊接诊量上升。昨日早上9点,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童发热门诊,记者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候诊区候诊。抱着孩子的家长不断用手摸孩子额头的温度,护士站的呼叫系统每隔几分钟就响起一次。“我们的儿童发热门诊,一天(早上8点至晚上11点)接诊量达300例左右,其中近80%为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江门市中心医院儿内科医生李斯文告诉记者,“从就诊情况来看,感染最多的是学龄期儿童,其次为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目前暂未见重症病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陈君
发病时间延至盛夏 近10天达到流行高峰
据李斯文透露,往年肠道病毒感染多属于“小流行”,按照接诊情况来看今年相对“大流行”,并且发病的时间比往年相对要晚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往年春夏之交的“惯常发病期”今年延至盛夏,近一个月都处于流行季状态,近10天更是达到流行高峰。
“孩子突然抽搐,嘴唇发紫,我们吓得腿都软了!”回忆起日前的惊魂时刻,新手妈妈李女士仍心有余悸。当时她8个月大的宝宝反复高热,就医时口腔尚无疱疹,却在候诊时突发惊厥。
“患儿入院后再发一次惊厥,次日才出现咽峡部疱疹,最终确诊疱疹性咽峡炎合并复杂型热性惊厥。”李斯文表示,经过3天治疗,患儿终于退烧。同时,这也暴露出疱疹性咽峡炎的隐蔽性,高热常先于疱疹出现,对于初期的判断存在难度。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多以高热起病,高热24小时内逐渐出现口腔咽峡部疱疹,高热反复难退及患儿口腔疼痛为主要特点。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较频繁地为患儿进行体温监测,及时退热处理,患儿体温上升快,有些孩子伴随畏寒等症状,甚至有些患儿会出现高热惊厥。医生提醒,需注意让惊厥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呕吐、防误吸。多数患儿5分钟内能自行缓解,若患儿无缓解趋势需尽快就近就诊。
记者在输液室看到,不少孩子因口腔疱疹疼痛,蜷缩在家长怀里。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说像有刀片卡在喉咙里。”
李斯文表示,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多数不愿进食,所以食物要尽量选择细软的半流质,甚至流质饮食,例如细软面条、牛奶等,食物的温度选择偏凉为好。若患儿因疼痛剧烈而拒食或者高热难退,建议尽快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必要时需静脉补充水电解质。
它与手足口病是“近亲”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李斯文介绍,近年来,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其实是有交叉的,诊断一般无需进行病原体检测,主要根据疱疹生长部位来区分。这两种疾病都是病毒感染,初期通常为单纯病毒感染,但可能查血常规会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并不代表有细菌感染,所以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
针对家长普遍困惑,李斯文明确区分:“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集中在咽部,手足口病则多见于手、足、口三处。前者高热更剧烈,后者多为中低热。”她强调,两者病原体都是肠道病毒,滥用抗生素反而破坏肠道菌群。即便血象显示炎症指标升高,也属病毒性反应。
饮食方面,患儿应清淡饮食,温度偏凉,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食物,应选择流食或半流食,少吃多餐。消毒方面,餐具、玩具煮沸20分钟或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浸泡,衣物、毛巾在阳光下暴晒。
肠道病毒可经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口鼻分泌物、疱疹液传播,间接接触污染物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手及物品)。护理方面,为避免家庭内传播,需把握这些原则:1、隔离:如果条件允许,让患儿单独住一间房,至少隔离2周;2、消毒:物品需单独使用,餐具煮沸20分钟消毒或消毒柜高温消毒;3、防护:若需与患儿接触,注意戴口罩,接触患儿及其周围环境后,及时用肥皂水+流动水洗手。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李斯文建议:一是勤洗手,用肥皂+流动水洗手,避免没有洗手时触摸口鼻;二是物品消毒,家中物品包括餐具、玩具等定期清洗消毒;三是避免接触,病毒高发期,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不与他人共用餐具;四是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喝水,作息规律,睡眠充足,适当运动锻炼身体;五是按期接种手足口疫苗(EV71型灭活疫苗),虽然不能避免患疱疹性咽峡炎,但是能减少重症风险,因此接种手足口疫苗很有必要。
李斯文特别提醒,若患儿出现高热不退、进食困难、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增快、肢体抖动或惊厥发作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