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贵在“精准”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7-22 22:11   

    干部考察若不能“考实评准”,便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考察中精准度不够,考察就可能流于形式,不仅难以成为选贤任能的可靠依据,甚至可能误导干部任用方向,造成“好苗子”埋没,“带病者”上位的困局。唯有锤炼考察之“精准”,方能为干部队伍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清泉。

    精准识人,非朝夕之功,需多维透视、静观其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精准考察干部,绝非一时一地、一事一议的仓促判断。它要求考察者如良匠琢玉,沉下心气,在日常工作中细察其“精气神”,在急难险重处检验其“铁肩膀”,在群众口碑中捕捉其“真性情”。既看其任内“显绩”,更观其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既察其能力本领,亦考其理想信念与道德操守。如此,方能在纷繁表象中剥离出本质内核,使干部真实形象立体呈现于前,避免“一俊遮百丑”或“一过毁全功”的偏颇。

    精准识人,尤需警惕失真之扰,必须善用“照妖镜”挤干水分。干部考察常需面对各种“滤镜”与“噪音”。精心设计的“考察路线”,众口一词的“完美赞誉”,都可能成为掩盖真相的迷障。因此,考察需善用“挤水分”之能:大胆拓宽渠道,既听组织评价,更重群众感受;既看“门面”与“窗口”,亦探“后院”与“角落”;既分析现成材料,更深入实地验证,在矛盾处深挖,于疑点处追问。惟有这般,方能穿透“表演”的浮沫,在众声喧哗中辨析真伪,让“两面人”、“伪忠诚”、“躺平者”无所遁形,还原干部真实状态。

    精准识人,更要打破静态的“标本式”评价,以动态之眼观其成长轨迹。干部考察并非一次性的“盖棺定论”,而应是一个连续追踪、动态评估的过程。人非圣贤,其才德能力必在时代浪潮与岗位磨砺中起伏消长。考察工作必须摒弃“一评定终身”的僵化思维,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既要关注干部在现岗位的持续表现,也要审视其在过往不同环境中的作为与适应能力,更要考量其面对新挑战、新任务时展现出的学习力与成长潜力。唯有将干部置于时间的长河中观其流变,其真实能力与品格方如璞玉渐次显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干部考察的精准度,实为干部工作生命线,亦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基石。当“精准”二字融入考察血脉——多维度审视、全过程追踪、挤干水分以求真,干部考察才能真正从“程序性环节”跃升为“实质性利器”。如此,方能确保干部队伍这“源头活水”长清长活,使真正德才兼备的栋梁在伟大事业中熠熠生辉。(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海军)

(责任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