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吸引了不少本地青年返乡求职,其中既有刚毕业的应届生,也不乏待业数月的年轻人。
7月26日,开平市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开平东汇城举办,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生及待业青年参与。此次招聘会共有65家企业提供超1500个招聘岗位,涵盖技术类、职能类、业务类、新兴领域等多个类型,共有2500人次求职者参加,492人达成就业意向。近年来,开平市通过打好就业政策、人才服务与创业支持的“组合拳”,吸引青年人才“归巢”,如今,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创业。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就业观念转变
青年人才“理性回归”
当前,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将目光从大城市投向家乡。此次招聘会吸引了不少本地青年返乡求职,其中既有刚毕业的应届生,也不乏待业数月的年轻人。他们普遍展现出更为理性、务实的择业态度,不再一味追求高薪与“北上广深”,而是将生活成本、工作强度、职业发展路径和家庭归属感纳入就业决策体系。
“目前我看上的是仓库或质检方面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强度小。”“95后”本地青年小周在招聘会现场一边浏览岗位信息,一边告诉记者。他表示,自己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但一个人生活比较孤独,最终决定回到开平。“虽然收入比不上大城市,但是生活质量提高了。”小周说。
来自开平本地的应届毕业生陈嘉豪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表示,虽然大城市机会多,但是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留在大城市”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现在一线城市竞争非常激烈,回到家乡就业能减轻压力,也更有安全感。”他说。
与此同时,不少求职者在就业目标上体现出更高的弹性。2024年毕业的小黄坦言,自己的专业对口岗位在市场上需求较少,这次重点关注运营和行政文职类岗位。“我想先积累一些职场经验,再逐步明确职业方向。”她已在招聘会现场向多家企业递交简历,积极寻求突破。
用人企业也注意到了这些变化。岚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蔡先生表示,相比传统岗位,许多毕业生对新媒体、新电商等灵活性较大的工作更感兴趣。“我们看重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不是学历或专业背景。”他说,企业倾向于招募有执行力、性格外向、对互联网环境熟悉的年轻人。
青年群体就业观念的转变,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结构与个人预期之间的再平衡趋势。从“追求体面”转向“追求匹配”,从“盲目外流”转向“理性回归”,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在城市与家乡之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政策扶持与平台支撑下,家乡的吸引力日渐增强,“归巢就业”正逐步成为一种稳健的职场选择。
打好“组合拳”
就业创业支持精准到位
近年来,开平市人社局以“就业优先”战略为核心,通过政策、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的举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支持。据介绍,近三年,开平市累计举办超140场招聘会,服务企业超3000家次,提供岗位近39万个次,吸引超53万人次参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
为保障企业用工与扩大就业规模,开平市在16个镇(街)、管委会建立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日常招聘、政策咨询、岗位对接等服务,年服务企业超1000家次。在政策方面,2022年以来发放就业创业补贴超2700万元,惠及用人单位2700多家次、劳动者1万多人次。
开平市人社局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重点任务,开展就业创业训练营、校园推介会、线上专场招聘等十大专项行动。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面向高校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20场、校园专场推介会24场,累计835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超3万个次,吸引超4.3万人次参与,进一步释放本地就业吸引力。
在强化就业服务的同时,开平市不断优化青年人才安居和创业环境。为帮助外地返乡青年快速落地发展,开平市建立“侨才荟”人才服务品牌,并建设引才驿站,提供短期免费住宿、绿色就医通道等服务,着力营造温暖有序的人才生态。
此外,依托赤坎镇、塘口镇等地的文旅资源和平台载体,开平市推进返乡创业载体建设,打造以赤坎新区、赤坎华侨古镇、塘口青年文创小镇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平台,持续完善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江门开平市农村电商产业园)建设,为创业团队提供场地、资源和政策支持。
“我们希望毕业生不仅能留下来,更能在这里成长起来。”开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快构建全周期、全要素、全覆盖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激发青年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与发展力,使“人才回流”从个体选择转化为集体趋势,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