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一见到棠哥便会热情地打招呼。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通讯员 赵国富
“注意照顾老人小孩!”“前面人多,小心慢行!”随着电视剧《狂飙》爆红,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及附近的启明里人气爆棚,成了各地游客到江门后的必须“打卡”地。
近年来,一抹抹藏蓝身影穿梭于街巷阡陌,江门市公安局沙仔尾派出所用脚步丈量平安、用真情守护祥和,默默守护着这片热土,以实际行动践行“枫桥”精神,与辖区老百姓合力推进“平安家园”建设。
矛盾化解“三级抓”
推行“家和”新风尚
位于蓬江区白沙街道岭梅社区居委会旁的警务室,是全市首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社区警务室——“棠哥警务室”。而在警务室外搭有一个简易凉棚,平日周边群众从羊桥市场买菜路过,总习惯过来坐一坐。不仅因为这里有树荫、桌椅、茶水,更因为这里有一个愿听群众意见、乐意伸援手的“棠哥”。
棠哥真名陈耀棠,是市公安局蓬江分局沙仔尾派出所民警,曾荣获广东省“最美基层民警”及江门公安“十佳为民模范”“优秀社区民警”等诸多荣誉称号。多年来,辖区居民只要有矛盾纠纷、难题急事,便习惯性地来找“棠哥”寻求帮忙。
2024年8月至9月,辖区迦南里两家住户因生活琐事发生邻里纠纷,多次报警求助。陈耀棠与社区民警先后邀请社区工作人员、热心老党员、综治办、司法所等组成专职调解队,历经近二个月共6次调处,终于化解双方心结,纠纷问题得到解决。
“要想打造一个‘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社区,作为基层民警,必须要做到‘脚勤、脑勤、嘴勤’,用真心、细心最终与辖区群众连成一心。”陈耀棠说。
结合自身3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陈耀棠总结出了矛盾纠纷化解“三级工作法”:群众、社区、派出所一起参与的纠纷线索三级摸排(社区群众自主发现报送、村居干部摸排发现通报、社区民警研判分析挖掘)、纠纷化解三级调处(一般纠纷由民警联合社区、热心老党员调解,重点纠纷由所领导联合社区、劳动、司法、退休老干部调解,疑难复杂纠纷由所长联合社区、劳动、司法、法官、律师调解)、纠纷事件三级盯办(一般纠纷民警包案、重点纠纷所领导包案、疑难复杂纠纷所长包案)工作法,做到“纠纷门前调,矛盾不上交”。
群防群治“三联动”
打造“家安”新景象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沙仔尾派出所发动群众并组建群防队伍,最大限度形成群众参与、群众自治的“主防”新格局。
按照“一警一格、一警多格”原则,沙仔尾派出所将38名社区民辅警全部纳入村(居)网格,与33个村(居)综治网格精准叠加、无缝对接,形成民警牵头、网格配合、力量统管、资源共用的“1+1+N”警网融合队,联合开展治安联防、线索共享等工作。
针对辖区农贸市场多、小型商铺多的特点,沙仔尾派出所充分发动商铺市场业主参与自治,组建3支共60余人的商铺市场联盟队伍,并实现“线上+线下”同推进同运行,为辖区居民营造出“社区警务不掉线、社区民警在身边”的浓厚氛围。
此外,针对辖区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沙仔尾派出所充分发动35名老党员、老干部加入派出所群防群治队伍,组建“邻里守望”老年服务队。重点协助民警开展矛盾调解、邻里互助、预警劝阻等工作,深入社区、企业、商城、出租屋开展反诈、防盗、防火宣传等工作。
服务群众“三颗心”
树立“家暖”新形象
沙仔尾派出所始终将群众需求、关切放在心上,坚持用爱心、暖心、贴心服务群众。
2024年11月,年近七旬的林先生三兄弟向岭梅社区求助寻亲,称上世纪70年代曾在一个名为李某海的亲戚家短暂居住,现想找到该亲戚。社区民警得知后,在短短一天内不仅翻查了派出所现有全部户籍资料,还联动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多名在附近居住的李姓老人,后续还将排查范围扩大到整个蓬江区,并对全区相似名字的老人逐一联系走访,终于成功联系上李某海,为这场相隔50多年的寻亲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针对辖区老年人多,出门不便的实际情况,沙仔尾派出所联合户政、出入境等部门推出上门办证、送证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
针对辖区人口流动性大,人员聚集地常集中在市场、景区、商圈聚集等实际因素,沙仔尾派出所联同户政、出入境等部门将户籍证照、出入境证照等窗口业务采取集中“警务出摊”等形式开展,打响“移动警务”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