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撰文:张浩洋
供图:谭熏清
神秘莫测的“幽灵粒子”中微子,自宇宙诞生之初便悄然存在,吸引科学家们前仆后继去探索。捕捉中微子的艰难征途中,本底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前置任务。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员、江门中微子实验本底控制负责人赵洁,听她讲述与江门中微子实验的不解之缘以及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努力把干扰信号降到最低
记者:赵洁老师,读者对您以及您专注的本底控制领域都充满好奇。您是怎么跟中微子结缘的?为什么江门中微子实验要追求极致的本底控制呢?
赵洁:我博士毕业后就加入江门中微子实验,至今已经10年,负责本底控制工作。中微子很难被捕获,我们搭建探测器去捕捉它时,环境和材料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假信号,这些信号会干扰捕捉中微子。本底控制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把这些干扰信号降到最低,这是捕获中微子的前置条件。本底主要包括周围环境和天外宇宙射线两方面。周围环境中的建筑、桌子、地毯甚至灰尘都含有天然放射性;宇宙射线也会产生假信号。所以,我们把探测器放到地下700米,利用山体有效降低宇宙射线带来的干扰,能降低10万倍以上。
记者:据我们了解,本底控制是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实验建设过程中,你们遇到哪些困难?
赵洁:本底控制周期非常长。探测器设计环节,本底控制相关工作已经开始,每一种材料,哪怕一个螺母,都需要精心筛查;设计完后还要进行质检,生产的产品也要保证与质检一致;安装过程中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出现纰漏,导致污染,会引入额外的干扰。
我记得2022年第一次到现场时,就遇到不少难题。当时地下大厅就像一间毛坯房,裸露的岩石随处可见。洞室里还有具有天然放射性的氡气,而且其在地下密闭环境中含量可能很高,对人体有害。施工现场设计了通风设施,但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最终,我们通过不断测试风向风速,优化了地下通风,将氡气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打造一个封闭的洁净环境
记者:为了达到实验要求的本底控制,您和团队采取了哪些举措?
赵洁:我们到施工现场后,首先将中心探测器实验大厅隔离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然后装上风淋室,并将墙壁、风管、水池壁和不锈钢结构擦洗干净,对整个大厅进行了一次大扫除。随后,我们又将所有安装的器件洗了一遍,并将其包裹得严严实实再运到地下。所有器件进实验大厅前,都会在门口拆掉最外层的保护膜,通过风淋室再吹一遍,再运进大厅。大厅环境维持好后,我们定期做保洁,相关人员进入都要穿防静电防护服,并在风淋室吹掉身上灰尘,然后穿鞋套或洁净鞋才能进去。大厅内的货物不能着地,要拿托盘托起来,小的构件要用塑料筐子装起来。
大厅内的工具和器件只能在厅内使用,不能拿出去。这样,我们就在里面形成一个封闭的洁净环境。地面铺上塑料垫膜,再加上厅内的循环过滤系统,全力把大厅的干扰信号降到最低并将其维持在实验要求的水平。
记者:江门中微子实验即将正式取数,您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赵洁:江门中微子实验预计今年8月底灌装完成进入正式取数,但对于我而言,开始灌装那一刻取数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我们今年2月初开始灌装液闪,一直到现在都在不停地取数,分析探测器。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结论,探测器跟我们的设计是完全一致的。这让我们非常开心。
记者:如果回到实验开始前,您还会选择加入这个团队吗?
赵洁:会的。我博士期间主要做的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数据分析,没有参与到它的初期设计或建设。毕业时,江门中微子实验处于设计阶段,我有幸在这个时刻加入。我知道,这种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周期都在10年以上,有机会从实验最开始时参与进去,确实很幸运,能赶上也是一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