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一场“低风险高回报”的骗局
2023年,王某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自称在境外“正规持牌”公司工作的投资中介。该中介声称,可通过其公司直连投资“港股/美股场外期权”等境外金融产品,且在境内办公地点签约,承诺“低风险、高回报”,年化收益可达30%以上。王某与中介签订合同并转账50万元至指定私人账户。
然而,平台不断以“跨境税费”“资金审核费”“账户解冻费”等名义要求王某追加转账。王某多次质疑,中介以“即将盈利”“错过时机将损失更大”为由施压。直到王某发现境内办公地点人去楼空、中介失联,才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
【风险剖析】骗局背后的“五大陷阱”
1.虚假“持牌”包装,伪造机构资质
中介声称公司为“境外正规持牌机构”,但实际可能通过伪造牌照、虚构公司背景骗取信任。境外金融牌照种类繁多,真假难辨,且监管差异大,投资者难以核实。
2.资金转入私人账户,规避监管
合法合规的投资机构通常通过对公账户收款,而此案中资金直接转入私人账户,明显违反金融交易规范,为后续卷款跑路埋下伏笔。
3.“低风险高回报”话术,违背金融常识
任何投资均存在风险,所谓“稳赚不赔”“零风险高收益”均属虚假宣传。境外场外期权本身风险极高,且普通投资者缺乏专业判断能力,极易被误导。
4.名目繁多的“手续费”,实为诈骗套路
骗子通过“税费”“审核费”“解冻费”等名目不断要求转账,利用投资者“破财消灾”心理,逐步蚕食资金,直至失联。
5.境内办公地点“障眼法”,逃避追责
骗子在境内设立临时办公点,营造“实体存在”的假象,但实际无固定经营场所,一旦得手便迅速搬空,逃避法律追责。
【风险提示】四招识别非法金融活动,守护个人财产安全
1.核实资质,拒绝“境外持牌”洗脑
境外金融牌照需通过正规渠道(如证监会、银保监会官网)查询,或要求对方提供监管机构官网链接。若对方含糊其辞或仅提供模糊证明,务必警惕。
2.警惕“高收益”承诺,牢记“收益与风险成正比”
投资前提醒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此高收益的资金从何而来?” 合法投资机构不会承诺保本保收益,更不会以“内部产品”“特殊渠道”为噱头诱导投资。
3.选择正规渠道,拒绝私人账户转账
合法投资需通过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或其官方APP进行,资金应转入对公账户。若对方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第三方平台,十有八九是骗局。
4.保留证据,及时止损并报警
若遭遇类似情况,请立即停止转账,同时保留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根据《刑法》第266条,此类行为涉嫌诈骗罪,需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广发银行江门分行在此提醒广大金融投资者:非法金融活动往往披着“境外合规”“高收益”外衣,利用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和贪婪心理实施诈骗。广大投资者应树立理性投资观念,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切勿轻信“稳赚不赔”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