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旅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3-11 07:2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宣传包括外宣翻译,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通过外宣工作,努力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外宣翻译在我国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狂飙》等热播影视作品极大地提升了拍摄地——江门市的知名度。外宣翻译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深入了解侨乡文化与历史,灵活、合理地选取翻译策略,将“侨”元素有机融入译文,通过高质量译文进一步提升江门五邑的城市形象,以及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地方形象国际传播迎来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立足中国、着眼世界,向世界传播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展示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但“中国故事”本身并非软实力,只有在国际社会广为传播且获得目标受众普遍认同的时候,才能完全转化为软实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形象。

    从深度来看,国家形象实际上是地方形象和人文风采的叠加。新时代、新形势为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问题、新探索。因此,地方应以故事外宣为载体,用心打磨新故事好故事;以拓宽渠道为关键,提高城市对外传播效能;以国际传播促进城市开放发展,推动文化走出去,通过加强海外网络、内外协作、科教文化、跨界融合、城市营销、社会资源聚合、理论研究支撑等,引导国外受众通过了解一座城市,真正了解中国。

    五邑地区文化底蕴丰富

    侨乡,顾名思义,是指华侨华人的家乡,一般有四个特点:一是华侨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二是与海内外在侨汇、投资、通讯、人员往来等领域保持密切互动;三是有中西合璧、土洋参合的文化特色;四是辖区有相应的行政与服务机构,如侨办等。在广东,按照语言划分,总体分为三大类,即粤语侨乡(如广州、佛山、江门等)、潮语侨乡和客家语侨乡。

    侨乡衍生出侨乡文化,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一是地域性,以岭南文化为底色;二是开放性,不故步自封;三是先进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四是包容性,不盲目排斥。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思想意识、建筑格式、语言、生活习俗等。以建筑风格为例,中西合璧特色建筑的背后,是当地人“崇洋”而不“媚外”、自信而不排外心态的真实表露。随着房屋主人移居海外,“洋楼”便成为侨乡家人与海外侨胞沟通感情的桥梁。正因如此,保护侨乡文化,就是留住文化“根”,守住文化“魂”,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在学术研究、旅游开发、影视基地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近年来,不少影视作品选择了江门市作为拍摄地或取景地,剧中出现了满满都是侨乡特色的街景、挂满斑驳岁月痕迹的中西文化合璧古建筑以及充满烟火气的粤式小馆。这一系列浓厚、鲜明的“侨”元素,吸引了众多影迷的目光。正是这份独特的历史感与地域风,使江门在拍摄地候选名单中脱颖而出并迅速走红网络,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慕名前来,亲身感受五邑侨乡的人文魅力。

    近代以来,不少侨乡人民走出国门,侨居世界各地,在侨居国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搭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并把侨居国的先进元素带回故乡,使得五邑地区的文化特色十分明显和突出,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因此五邑地区也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优秀的影视作品带动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狂飙》的火爆更是使侨乡文化外宣工作“如虎添翼”,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打响海内外知名度注入新动力。

    外宣翻译是沟通中外的桥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宣传包括外宣翻译,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通过外宣工作,努力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江门有“中国侨都”的美誉,侨乡文化尤为典型。近年来,江门积极打造侨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同时充分发掘非遗项目、传统工艺,打造特色旅游手信品,传递城市的味道,使“侨韵”更突出。

    作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侨”元素为江门外宣翻译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属于“译出”范畴,“译出”由原语文化发起,其目标是弘扬原语文化,这与译入翻译丰富目标语文化的诉求截然不同。因此,在以英语为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站在译文受众角度去关注语码转换、择取翻译策略,实现侨乡文化的有效传播。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认为,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外国受众进行精准分析,深入了解受众的话语思维和话语习惯,进行区域性、国别性的探讨,还要有娴熟的外国语言表达能力,尽量站在国外受众的角度去理解。

    以江门代表性景点——开平碉楼、启明里建筑群以及新宁铁路旧址为例,从目标语(英语)受众的语言习惯与思维出发,通过详细探讨适用的外宣翻译策略,可以帮助海外读者更直观地认识、体验、感受五邑侨乡文化,以地方外宣带动国家外宣,“从而实现外宣材料的交际功能和宣传目标”。

    一是加注法。由于英汉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某些英语词语在汉语中没有对等词,形成了词义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时需通过加注法来弥补空缺。加注内容包括背景材料、词语起源、成语典故等信息,以便读者理解。其可分为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两种。以开平碉楼为例,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类似塔楼或碉堡。翻译时,首先以拼音的形式进行直译,再从外观、种类、功能上加以解释,既保留了中文的原汁原味,又便于译文读者理解,使“译出”效果最大化。

    而启明里标语则涉及大量人物典故。以“蓬莱”为例,译者可从《山海经》《史记》等出处入手,详细加注“蓬莱仙岛(传说中的仙境,为中国古代神仙所居之地)”的由来,为译文增添故事性与神话色彩,尽可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兴趣。

    二是释义法。指舍弃原文中的具体形象,直接解释原文意思。当译语读者无法理解直译意思,而加注又使译文过于繁复,并且原文重意不重形、重意不重典时,可采用释义法,在使译文简洁明了的同时,又保留了对原文信息的传达。

    以新宁铁路旧址简介为例,在提及旧式电话交换机时使用了“门”作为量词,显然并非泛指的“门”,而是指电话交换机(即公司内部使用的电话业务网络,简称PBX)的外线与内线的总和。译者可直取其意、译为“line”,并就“PBX”的含义进行解释,使译文更清晰、提升译文的可读性。

    三是转换法。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和习惯而对原文词句、语态等进行转换,包括转换词性、改变句子成分、调整句型结构等。比如,新宁铁路旧址简介提到了铁路兴建于1906年5月,将“兴建”(动词)转换成“construction”(名词),更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传播五邑侨乡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直以来,翻译不仅担任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还在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国人文化自信、构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翻译并非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交流。译者的跨文化交流水平与能力,决定了译文的质量,以及译文的宣传、交流功能是否发挥到位。

    “侨”元素是江门在宣传地方特色、打响海内外知名度的重要名片。因此,外宣翻译工作者应以传播五邑侨乡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正确、客观、友好地看待中国为己任,以减少译文的“翻译味儿”、让原文美感与译文逻辑共存为目标,通过语言的力量促进中外交流,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地方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作者:莫竞,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