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干劲“满格”
江企开启“忙、忙、忙”的奋斗模式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2-06 07:27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正在繁忙运转。

    □统筹  胡晴晴

    文/图 赵可义 胡晴晴 皇智尧

    陈婵 刘淑君 罗霈

    “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2月5日,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如约而至,吹响新春第一声奋进号角。

    春节“人休机不休”、订单量已排至3月份、重工企业营收预计增长40%……立春已过,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里,从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到重工企业、重点实验室,多个重点产业领域以“开年即开跑”的姿态,早早开启“忙、忙、忙”的奋斗模式,全力以赴冲刺首季“开门红”。

    干劲“满格”,春节“人休机不休”

    走进利和兴电子元器件(江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和兴电子”)崭新的千级无尘车间,只有三五名技术人员在“巡逻”,时不时照看下机器。而封闭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内部,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调配好的陶瓷浆料被均匀“摊”成几微米的膜片,再“刷”上一层电极浆料,经过叠层、切割、排胶、烧结等十多道工序后,一颗颗米粒大小的成品便新鲜出炉。

    这些如米粒大小的成品正是多层陶瓷电容器,有“工业大米”之称,可以说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

    丝印车间一名主管告诉记者:“从事这个行业10多年了,以前的机器智能化程度没那么高,得两三个人看一台机;现在一个人可以看两三台机,工艺改善了,产量上来了,质量也提高了。”

    利和兴是一家专注于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成为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5G)领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利和兴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生产,短短一年,年产值从2000万元跃升至1亿元。

    “去年,我们研发的多款产品已经开始量产,预计今年将有大幅度的增长。春节期间,公司安排了人员值班,确保电子元件生产车间的正常运转。目前,公司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0%,生产的都是1月份的订单。”利和兴有关负责人表示。

    “人休机不休”,这样的满满“干劲”,并不在少数。

    走进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空调”)生产车间,200米长的空调外机组装生产线上,120多名工人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争分夺秒抢进度,保证订单完成。

    为应对生产旺季,保障产品供应,海信空调在春节前就储备好人力、物料等相关资源,全力保障生产安全稳定运行,春节期间共有三四百名员工留厂过年。

    “目前,我们的复工率达97%,10条总装生产线正在加力运转,订单量已经安排到3月份,预计一季度产值将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14%。”海信空调助理副总经理张伟介绍,企业早在大年初六(2月3日)就已经开工,预计2月10日将实现100%复工,确保各项生产指标按时保质完成。

    练好本领,企业奋力争先

    科技创新宛如强劲的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江门的制造企业,是如何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的?

    近年来,在全球航运市场复苏的大背景下,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相继建成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首艘“江门造”新型绿色低碳双燃料船舶,并参与了中国和秘鲁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秘鲁钱凯港的全球首套高智能化、超大型自移动式打桩平台的研发和制造,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

    “我们的订单情况持续向好,今年计划交付船舶数量将超过12艘。”该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黄红宇表示,“新的一年,将发挥好作为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技术创新,开拓更广市场,为江门乃至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切身感受到政府部门很努力、很拼,我们更要努力去将企业经营好、发展好。”通过网络收看收听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欣龙隧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龙装备”)副总经理郑杨锐表示。欣龙装备计划大年初十开工,郑杨锐正为复工作最后的准备。今年该公司的意向订单数量增幅较大,营收预计增长40%。深圳地铁5期等大湾区一些重大基建项目开工,是推动订单增多的原因。

    由欣龙装备投资的华南盾构智造基地项目进展顺利,厂房主体结构已完成封顶,复工后将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今年四五月试产。该项目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大的盾构机智造基地,2027年达产后,预计年维修再制造盾构机200台次,整个项目预计年产值20亿元。

    江门双碳实验室主任助理徐斌在江门分会场参加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他表示,江门双碳实验室将以“双碳”目标为核心,加大在二氧化碳大规模农业利用、硅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