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侨乡春耕忙。
春天的江门,百花盛开,秧苗青绿,一幅欣欣向荣的春耕图正在侨乡大地徐徐展开。近来,我市突出重点,落实举措,切实把春耕备耕作为农业生产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多方合力助春耕,为保障粮食安全底线做实事,见成效。观察今年春耕有关情况,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措施得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确保春耕春管顺利开展,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加强农资供需调度,确保农资产得出、运得快、用得上。春耕水稻用种良种覆盖率超99%,全市化肥库存量3.62万吨,存量较去年略有增加,农药存量3200吨,均能满足全市当前生产需要,供销社等机构还将结合农时适时补充农资,一系列举措,有力提振了农民春耕生产的信心。江门市气象局与江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成功申报成立广东省水稻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立足“广东第一田”,服务江门,辐射全省,不断提升水稻气象服务水平,“气象+保险+服务”构建春耕智慧生态,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源头活水,滋润春耕。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灌区改造建设,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系统性工程,使农田抗灾能力显著增强。为确保今年春耕开好局、起好步,我市水利系统抢前抓早、科学谋划,从水源保障、灌区建设、用水调度等方面入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春耕灌溉用水。正是有关部门的携手同心,通力合作,为今年的春耕开了一个好头,让农民更顺畅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是科技助力,更显智慧。如今的农业生产,日趋科技化、数字化和智能化。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3月初举办的2025年江门市春耕现场会暨支农服务下乡活动,推动掀起全市春耕生产热潮,其主题就是“春耕启新程,科技促振兴”。近年来,我市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线,引入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动智能育秧生产线、节能烘干、基于北斗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农机装备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同时,将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提供途径,全面做强服务农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91万千瓦,拥有拖拉机38640台、插秧机4884台、联合收割机5210台、农用无人机近1020台;主要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达到86%,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农机化发展水平持续排在全省前列。近两年扶持建设水稻育秧中心项目13个,育秧中心保有量达35个;农户安装农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农机装备32套,水稻生产智能化应用稳步推进。同时,坚持科学种田,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布设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灾害等数据,为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提供科学指导;以宜机化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绿色生态农田示范为特色,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沟渠,以及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地力提升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稳面积、提单产、促增收。让人欣喜的是,今年江门全市早稻计划播种面积125万亩,与去年目标任务持平,育秧、办田、插秧按计划有序进行,计划到4月中旬完成插秧。
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江门是广东农业大市,相信只要我们的春耕工作做好了,就一定能为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三增”持续作出重要贡献!
(吕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