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先生被誉为“国宝”,其学术成就具有无可替代的跨时代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其学术思想,建议争取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力量支撑,依托五邑大学成立“陈垣学术研究中心”,汇聚各方研究力量,全面系统地开展有关学术研究。首先,实施文献数字化,将现存的陈垣先生珍贵手稿以及学术信札进行高精度扫描建档,构建可供全球学者共享的专题数据库,让这些珍贵的学术资料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研究,为人文湾区的学术交流提供丰富资源;其次,推进学术思想转化,组织专业力量编写普及读本,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历史研学课程,让陈垣先生的学术思想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生根发芽,为人文湾区储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此外,进行当代价值阐释,紧密结合“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深入挖掘陈垣先生“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这一学术追求背后的时代意义,为人文湾区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注入精神内涵。
同时,陈垣先生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北师大师生心中有崇高地位。江门作为陈垣先生的故乡,拥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可借此契机,积极与北师大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学术研究方面,双方可联合成立研究小组,共同对陈垣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北师大可以为江门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可与江门本地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为江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文化交流方面,双方可在江门开设各类师生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促进校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合作,可以帮助江门引入北师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先进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与智慧。
此外,江门可以借鉴广州永庆坊“修旧如旧”的成功经验,对陈垣故居进行精心改造,争取到陈垣先生诞辰150周年时,逐步把陈垣故居及周边打造成陈垣文化学习交流传播中心。首先,在陈垣故居设置沉浸式展览空间,运用3D技术,生动地再现陈垣先生当年著书立说的场景,让参观者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历史的对话;打造学术主题书店,定期举办“大家读经典”读书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次,在陈垣故居周边街区,植入“国学密码”互动装置,开发“考据学探秘”剧本杀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方式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第三,精心规划“跟着陈垣读江门”文化线路,将白沙祠、梁启超故居、新会学宫等重要文化节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游览中深入了解江门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系列文旅项目,不仅能推动江门本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能丰富人文湾区的文旅业态。
笔者认为,为了提升江门城市文化标识度,创新传播转化路径势在必行,建议实施“三个一”传播工程:精心打造一个文化IP,设计可爱的卡通化“青年陈垣”形象,并开发系列微信表情包和短视频,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陈垣文化;积极推出一批文创精品,与故宫文创团队合作,研发主题文具套装,将陈垣先生的学术理念融入日常用品;全力培育一个学术品牌,争取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支持,联合全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每年举办大湾区青年史学论坛,吸引更多青年学者关注和研究陈垣文化。这些传播与转化举措,将有助于江门文化在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提升江门在人文湾区中的文化影响力,助力打造大湾区文化品牌。
活化陈垣文化遗产意义深远,这不仅关乎江门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我市应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通过构建“学术研究—场景营造—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发展模式,让陈垣文化成为一扇读懂江门、展示湾区、对话世界的重要文化窗口。 陆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