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艺满足“阳春白雪”又服务“下里巴人”的生命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5-03 07:2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以“揭榜挂帅”方式对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进行深度创作,联手国内一流团队创排的音乐剧《小鸟天堂》《侠影·咏春》在北京连演多场,推动大型歌舞剧《戴爱莲》开展巡演并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大型原创华侨题材话剧《碉楼·寒燕归巢》入选“‘戏剧中国’2022年度优秀剧目”……

    江门扎实推进文艺攀峰工程,一批具有侨乡风格的文艺佳作在全国舞台频频亮相,备受好评。

    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江门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开创性实施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侨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髓内涵,探索出了一条“借脑借力、联合共创”的文艺精品创作路径,并因推出十多部华侨题材的文艺作品,被专家、媒体评价为“江门戏剧现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提供了鲜活样本。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深挖侨乡文脉,持续推动侨文化“双创”

    侨文化是江门的精神底色。在文艺创作中,江门坚持深挖侨乡文脉,凸显“侨”主题。

    据初步统计,近五年来,江门18部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舞台戏剧作品有六成是侨文化题材,九成是江门特色题材。例如,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话剧《碉楼·寒燕归巢》、大型歌舞剧《戴爱莲》等,无一例外,都是聚焦侨文化、讲述侨故事。

    在歌曲、美术、小说、广播剧等作品形式上,江门所涌现出来的《银信情长》《金墟》《侨都记忆》,以及《党旗在侨乡》美术大展等,都是扎根侨乡大地、展现时代风貌、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题材得到专家学者和市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激发了我们深耕本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纵观这些作品,以侨批为题材的舞剧《侨批·家国》,将华侨“家书抵万金”的情感与舞蹈艺术结合,既展现了华侨反哺家乡的历史,又以视觉化的叙事让观众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碉楼》则通过粤剧形式,讲述华侨建筑背后的家族史诗,将世界文化遗产碉楼与国家级非遗粤剧相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又通过现代舞美技术增强了戏剧张力。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需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挖掘侨批、碉楼等“基因级”文化符号,二是通过艺术载体重构其当代价值。

    正如剧作家欧阳逸冰所言,江门的成功在于“以戏剧思维提炼华侨精神的内核”,让历史故事与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形成共振。

    联合思维破局,用好题材链接无限资源

    侨乡江门,何以实现文艺创作井喷?

    上级支持,四级联动。争取中央、省级给扶持、把方向,地市配套投入、抓选题,县区狠抓落实、出成果,比如大型歌舞剧《戴爱莲》、音乐剧《侠影·咏春》均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原创华侨题材话剧《碉楼·寒燕归巢》接连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度全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戏剧中国’2022年度优秀剧目”。

    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江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如虎添翼,势如井喷。

    集中力量办大事。2021年,我市修订《江门市文化强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出台《江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揭榜挂帅”行动方案》,每年安排一定量资金,按照“以我为主,合作共创”总要求,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团队共同打造“中国侨都”题材文艺精品,整合江门演艺人才资源进行深化创作。

    凭借“深井思维”与“联合思维”,江门文艺精品创作实现跨区域、跨层级合作。例如,与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联合打造的音乐剧《小鸟天堂》,以新会天马村“小鸟天堂”生态保护为原型,融合音乐、舞蹈与生态叙事,既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又通过青春化的表达吸引了年轻观众,成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又如,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出品的音乐剧《侠影·咏春》,以咏春宗师梁赞的生平为蓝本,将武术精神与音乐剧形式结合,既弘扬了岭南武术文化,又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增强了观赏性。

    正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所言,联合思维的本质是“用好题材链接无限资源”,让地方文化在专业团队的打磨下焕发时代光彩。

    这种“借脑借力”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地方专业人才不足的困境,更通过国家级团队的介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同时,江门坚持精准打造,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出超“天际线”的效果:舞剧《侨批·家国》投资不到同类剧的五分之一,创下了“低成本高品质”的艺术精品范例;音乐剧《小鸟天堂》以低投入赢得了专家、观众的高度认可,被央视《新闻联播》关注报道。

    以人民为中心,以多元形式实现文化普惠

    侨都大剧院的舞台上,灯光暗下,幕布徐徐拉开。时间回拨至193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三位江门青年开启了相系一生而又各有不同的命运之旅……

    继2021年在广州首演后,阔别两年,舞剧《侨批·家国》“回家”公演,成为全省首个以“揭榜挂帅”方式进行本土化培育的文艺作品,引起侨乡观众强烈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意味着,优秀作品不仅要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更要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在表达上,需要不拘一格、雅俗共赏。

    近年来,江门的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多元形式实现文化普惠。

    2022年,市委宣传部开全省先河,以“揭榜挂帅”方式聚集全市各领域文化艺术人才,链接国内优秀文艺演出力量,在保持主题、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用本土人才、身边舞台,对文艺作品进行最省资金的二次创作演绎,打破文艺精品一个模式、一个剧本,只适合高知人士、高档舞台、高成本运作的传统模式。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调动本土文艺家的积极性,还摆脱了目前全国文艺精品普遍存在“曲高和寡”的尴尬。

    以公演版《侨批·家国》为例,该剧创排团队、表演队伍以本地的文艺队伍为主,实现了本土化落地,并融入了更多江门民间小调,更加凸显侨乡特色,更符合侨乡观众口味。

    “在‘揭榜挂帅’机制下,本土文艺家跨界整合、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侨批进一步走出‘深闺’,为文化‘双创’插上翅膀,充分发挥了‘1+1>2’的叠加效应。”《侨批·家国》音乐总监、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娅说。

    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看来,江门的经验为“专业化创作如何下沉基层”提供了范例,其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让文艺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精英与大众的桥梁。

    文艺精品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可以看出,江门以创新为魂,通过深挖侨乡文脉、创新表达方式、构建合作生态,接连推出一批文艺力作,在“阳春白雪”的艺术追求与“下里巴人”的情感共鸣间找到平衡点,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日前召开的全市宣传部长会议提出,聚焦如何“鼓舞人”,持续深化“文化精品”行动。

    接下来,江门将用数字化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健全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激励机制,打磨提升碉楼、侨批、武术、龙舟、陈皮等侨乡题材文艺作品,持续推动华侨文化资源“双创”发展,让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成为促进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让世界更好了解江门、读懂中国。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