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塑形”更是“铸魂”。日前召开的全市宣传部长会议提出,聚焦如何“培育人”,持续深化“文明提质”行动。
近年来,江门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工程,以打造“文明形象的展示地”等“10张城市文化名片”为抓手,深化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文明提质工程,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协同发力,以真心实意的惠民举措换得民心共振,以侨乡新风新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文明培育更加多元 以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
文明培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通过多元化供给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文明实践与创建提供价值引领和人文支撑。
江门以实践表明,文明培育的“多元”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通过价值引领实现“精准滴灌”。
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
在江门,六类“艺术党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并实行群众“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接单”的模式,诚意满满,备受喜爱。2021年以来,我市通过“艺术党课”开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宣讲1000多场(次),覆盖党员群众超500万人次。
从“大水漫灌”到“细水长流”,用分众化策略提升培育效能——
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一线,江门推动基层文明实践阵地结合实际开展主题宣讲,用有“料”有“趣”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心坎。例如,基层宣讲团创作“百千万工程”快板歌等多种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在落实育人价值的教学课堂,江门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中小学上好“开学思政第一课”,创新实施“身心健康4S工作法”。全省首创开展“金扣子”思政课PK大赛,坚持以赛促练,提高思政教师业务素养和思政课水平。
在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方面,江门坚持选树机制化、推荐多元化、礼遇常态化、宣传立体化的“四化”工作法,涌现一批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去年全市有1人获评“中国好人”,9人获评“广东好人”,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好人、学习好人、礼遇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从“文化传承”到“价值再生”,让传统精神与时代命题共振——
近年来,江门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线下,聚力打造“我们的节日”主题惠民文化活动2500多场次;线上,深入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构筑清朗空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双向奔赴,让核心价值观长成参天林荫。
文明实践更加深入
以群众参与激发基层活力
晨光初露,台山端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一开门,老幼身影便络绎而至。“‘常设活动+星级服务’,家门口的‘精神充电站’名不虚传!”市民陈爱军点赞道。
文明实践是文明培育的“实践课堂”,通过贴近民生的服务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为文明创建夯实群众基础。
江门以阵地为基,机制为链,品牌为魂,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探索兼具“侨”味、“乡”味、“趣”味、“情”味的“江门文明实践模式”,构建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服务圈”,让文明实践真正温暖人心。
阵地是文明实践的“物理载体”。
线下,江门全市已实现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共建有1407个实践中心、所、站,同时在商业街区等地打造了130多个特色鲜明、服务便捷的文明实践基地(点、驿站),持续完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线上,创新搭建“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平台上线以来总浏览量超150万人次,通过打造“指尖课堂”,实现文明实践“一地授课多地共享”的效能倍增。
运行机制是文明实践的“动力系统”。
如何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群众参与可持续化?江门探索创新结对机制,让各种资源力量全方位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建立“纵横结合”的结对帮扶机制,构建侨乡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矩阵”。
——创新“文明单位+文明实践”模式,全市873个文明单位与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推动各级文明单位融入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开展特色结对共建活动,实现资源互补“双提升”,开展共建活动超1500场。
——创新“文化文艺+文明实践”模式,在省内首创实施“文艺结对文明实践阵地”新机制,12个市级、84个县(区)级文艺协会与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签约结对。
——创新“合伙人+文明实践”模式,实施文明实践“合伙人”项目,结对各方社会力量、民间团体、企业单位等资源,形成人人参与文明实践、人人共享文明成果的浓厚社会氛围。其中,新会区推出“爱心琴房”等惠民项目,服务群众逾4.8万人次。
品牌是文明实践的“精神标识”。
实施“您选书,我买单”惠民项目,为群众“买单”图书1万多册;推广实施“银龄手机助理”服务,助老人跨越鸿沟;打造“为爱心传递·让生命续航”(江门AED)公益项目,织密急救网络……江门以立得住、传得开的文明实践品牌,精准覆盖全龄段精神文化需求。
文明创建更加惠民
以民生温度提升城市品质
蓬江区江边里九中街入口,一座彩绘楼宇与百年侨乡启明里隔街辉映。这栋曾脏旧斑驳的老居民楼,如今化身城市美学新地标。“老破小”变身“打卡点”,正是江门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注脚。“城市品质提升看得见摸得着!”深圳游客欧阳焕漫步街头时感慨。
文明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检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反哺文明培育与实践的持续深化。
2020年以来,江门牢固树立“创建为民、久久为功、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创新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创新思维、专业思维、法治思维“六种思维”工作法,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
坚持战略思维,紧扣“一条主线”不动摇。
江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建立市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镇街督导创建工作制度,引入舆论监督管理机制、督导内参制度,动态反映存在问题,推动全市形成以上率下、全民参与、一以贯之的创建态势。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一张棋盘”谋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江门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整体把握、统筹推进,构建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1+N”多层次管理模式。推动全域创建以及结对共建,全市20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联系20个镇街、109个市级部门同94个城市社区结对共建。
坚持为民思维,紧盯“一个目标”办实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门坚守创建为民惠民目标,每年推出“十件民生实事”,将文明城市创建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高质高效完成一批批民生实事、微实事项目。比如,全面完成270家农贸市场、11家圩日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其中38个市场接近“商超化”标准。
坚持创新思维,拓展“一批载体”增活力。
面对文明创建新形势,江门全市上下不再走老路、弹老调,而是始终坚持创新思维,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破解文明创建的多个难点、痛点。
比如,发挥社会公众人物“名人效应”,邀请刘德华、谭咏麟等10多位江门籍港澳明星录制视频,集体为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油鼓劲。又如,开展“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19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近10万人参与传唱《文明在哪里》歌曲,成为发动群众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创新典范。
坚持专业思维,锻造“一支队伍”夯基石。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蕴含规律的“专业活”。江门坚持以专业思维推进,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调研中悟、实践中练”方式,分级、分批、分行业开展现场、视频会议培训,组织督导专员、业务骨干开展实地调研,培育涵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坚持法治思维,强化“一个保障”促长效。
江门制定颁布了6部地方性法规,以法治“硬约束”促进文明“软实力”提升。《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以来,累计举办专题宣传贯彻活动3000多场。同时,坚持将“当前改”和“长久治”结合,建立了“路长制”等15项常态化创建工作制度。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因地理环境广、人口分布散、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等因素,在广度、深度、难度方面不亚于城市文明建设工作。
为此,江门从小切口破题、在关键处发力,创新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十个一”示范工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创建的载体和抓手作用,聚焦农村突出的短板弱项,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着力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美丽圩镇建设加分题,同时答好文化发展关键题、乡风文明核心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的同频共振、良性循环。
江门的实践表明,唯有以“真心”换“民心”,才能让文明之花开遍时代的沃土。未来,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将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为民导向,统筹推动文明创建展现新面貌、文明培育结出新硕果、文明实践呈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