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 育人“有方”
我市2人入选首批省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培养对象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5-07 07:29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公布首批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单,我市共2人入选。其中,鹤山市教师发展中心杨小燕入选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海区朗晴小学刘惠玲入选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养对象。这代表着我市在家校协同教育方面有了更加坚实的专业支撑。

    近年来,我市持续扎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工作,一方面,如今有了省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领航定向;另一方面,全市通过启超家风品牌打造、城乡教联体建设、“三机制四队伍”体系创新,推动教育力量从校园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如今在侨乡,一剂“1+1+1+1>4”的“药方”正在进行生动的育人实践。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名师领衔“开药方”

    激发家庭教育专业动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学校、社会需各司其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家长角色将从‘后勤部长’升级为‘教育合伙人’,学校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蜕变为‘生态构建者’,社会角色从‘资源供给方’转变为‘协同育人圈’,但是真正了解孩子发展规律,懂得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孩子合适滋养的家长不多,目前家庭教育也缺乏体系指导服务。”杨小燕说。多年前,鹤山市教育局成立了鹤山市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志愿队,杨小燕带领着60名志愿队教师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包括培养专业型种子导师,在实验校、试点校面向教师、家长开展大讲堂活动、讲座、沙龙、个案辅导等指导服务工作。同时,她带领课题组成员用三年时间开展并完成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构建“365”指导服务体系》研究实践,创新性构建“三位一体五育融合”家庭教育生态模型,立足国家教育方针,结合新课标,“六管齐下”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场景对孩子实施“五育”培养。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杨小燕结合自己20多年一线教育教学经验和10年的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撰写并出版了家庭教育专著《爱,在家》一书。课题组整理编写了《小学低年级“365”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手册》《家庭教育30问》《365个家庭教育微锦囊》《小学1—6年级家庭教育短信体系》《关键节点家庭教育资料汇编》等。“365”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累计惠及人数超6万人次,个案辅导1569个学生家庭,其中高危危机干预案例42例,成功转化率达91%,为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鹤山经验”。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尤其留守儿童家庭。此外,还有学校抱怨家长‘甩锅’,社区参与流于形式。”刘惠玲说。从教30多年,刘惠玲从开始工作就已经重视并研究该方面,一直从事家庭教育的推进工作。对此,刘惠玲坚持“三个一”: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打造一支得力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研发一套亲子活动策略。“我校成立了朗晴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由顾问、会长、部门领导、校级家委、班级家委等组成,统筹布局相关工作;同时,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由班主任担任,由顾问、学校领导担任培训师,一个月开展1—2次专业培训,让队伍与家长沟通更专业,也为家庭教育打通了第一道屏障。同时开展亲子系列活动,如绿美亲子行动、亲子研学、五进校园,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各种文艺、文体活动,打通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第二道屏障。”刘惠玲说。此外,她还构建“1+3+N”的模式,构建面向教师、家长、学生的幸福成长系列课程,开展N个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

    此次入选首批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培养对象,杨小燕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教联体共育”“数字化服务”等创新方向,推动家庭教育指导从“问题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助力每一位青少年健康成长。刘惠玲则表示将制定家庭教育的三年发展规划、活动方案,组建一支高水平教育团队,进一步深挖“1+3+N”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拟在区域建设有特色的家庭教育工作坊,孵化出更多家庭教育指导师。

    全市联动“熬好汤”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江门样板”

    名师深耕垂直领域为全市“开药方”、打头阵,全市教育人也集中力量熬好家校社协同育人这锅“好汤”。

    江门地处梁启超故里,以梁启超家教文化为核心,江门市教育系统组建家教家风宣讲团,创新采用“云课堂+公益讲座”模式传播育人智慧,让先进的家教理念深入更多家庭。同时,积极开发心理健康、生理教育等特色课程,全力打造“启超家教家风”区域品牌。去年,新会区开展“启超家教家风”进校园思政课项目试点课堂,以《梁启超家教家风故事》读本为教材,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启超家教家风”全面融入思政教育课堂。

    在城乡联动方面,我市推行“城联乡、强联弱”的教联体模式,组建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优势互补。例如,通过学校间教师轮岗交流,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试点“学校+社区+博物馆”合作,开发本土文化课程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此外,引入医疗资源开展健康讲座,联动企业建成劳动基地,实现教育资源跨领域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在机制创新上,我市构建了“三机制+四队伍”体系,为家庭教育工作筑牢根基。通过智慧平台为特需学生建档,提供精准关爱与送教服务,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此外,研发《家庭教育手册》,年均开展多次家庭教育活动,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组建宣讲团,结对帮扶困境儿童。同时成立领导小组,整合专家、人才、志愿者队伍,形成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稳步前行。

    江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名师工作室将依托省厅资源,凝聚本地骨干教师力量,围绕“启超家风传承”“心理健康指导”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为全市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全市也将继续以“协同育人”为主线,在深化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在强化资源整合方面下更大功夫,在优化服务供给上不断创新,全力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江门样板”。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