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政策强调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但实践中仍存在“减量难增效”的困境。调查显示,多数小学数学作业以重复性习题为主,学生平均完成时间远超政策规定的上限,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却不显著。与此同时,新课标提出的素养目标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构建既能减轻负担、又能发展核心素养的作业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问题剖析出发,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江海区朗晴小学 赵艳芷
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多以计算题、应用题为主,缺乏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例如,小数运算练习常局限于算式填写,未嵌入购物、测量等实际场景,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设计,既无法激发兴趣,也阻碍了量感、应用意识等数学素养的形成。
同时,多数作业仅关注知识复现,未与核心素养形成对应关系。以“图形与几何”单元为例,作业多聚焦公式套用,而忽略空间想象、几何推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虽能计算标准图形面积,却无法解决“不规则场地规划”等实际问题,反映出思维深度的缺失。
作业设计原则
一是目标结构化。作业设计需与单元目标深度契合,构建“基础—应用—创新”三级任务体系。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单元可设计分层目标:基础层掌握公式计算,应用层解决“礼品包装优化”问题,创新层探究“环保材料最小耗材方案”,逐级对应“记忆—理解—创造”的思维进阶。
二是内容情境化。作业设计可以将数学问题嵌入生活场景,强化知识的实践价值。例如,“百分数”单元可设计“家庭月度开支分析”任务,学生需统计水电费占比、计算节电潜力,在数据分析中培养模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是形式多元化。作业设计可以突破纸笔限制,引入游戏、实验、项目等多样化形式。如“小数比较”作业可设计“超市价格大作战”互动游戏,学生通过虚拟购物比较商品单价,在竞争中提升数感与决策能力。
具体策略
一是分层任务设计,弹性适配学习差异。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构建三级作业体系:基础层是计算标准图形面积,强化公式应用;综合层是通过分割法求解组合图形面积,培养几何转化思维;拓展层是设计“校园绿化方案”,要求优化不规则区域布局,发展创新与实践能力。通过阶梯式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是嵌入生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应用。创设“数学+”主题任务,强化跨学科整合。例如,“数据处理”单元可设计“班级阅读习惯调查”,引导学生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提出阅读建议。此类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学到的统计技能,也能培养他们的信息整理、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
三是引入游戏化机制,提升学习参与度。借鉴游戏设计理念,构建趣味任务链。例如,“分数加减法”作业可设计“太空救援”数字游戏:学生需通过正确计算分数关卡才能解锁推进器燃料,错误答案则会导致飞船能量衰减。游戏化的即时反馈与奖励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传统作业练习的枯燥感。
四是开发项目式作业,推动深度学习。设计长周期探究项目,如“校园节水行动”:学生需监测用水数据、分析浪费原因、设计节水装置并编制实施报告。在此过程中,数学运算、科学探究、工程设计等多学科能力得到协同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分层任务、生活情境与多元形式激发学习潜能,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平衡。教师应立足素养目标,创新作业形式,注重过程评价与个性化反馈,并加强技术融合,探索智能作业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