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5-08 07:30   

    “自主、合作、探究”,课标里提到的学习方式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主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创新。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新会区会城伦文钜小学 叶玉玲

    合作交流 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权利,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学习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学习天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各类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在互动中师生之间会发生思维碰撞。师生互动关键是在教学中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比如,在《盘古开天地》教学中,由于课文生动有趣,不少学生都对其中涉及的各种元素感兴趣。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既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其中的故事,又能鼓励自主学习。

    二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互传、互帮、互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举一反三 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体现,其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情感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较弱。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

    与此同时,语文的学习不限于课堂和课本,社会、家庭、现实生活中都有取之不尽的“语文素材”。所以,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做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让语文“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堂教育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潜心读书,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