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菜鲫鱼汤鲜甜美味。
清蒸青蟹原汁原味。
古井烧鹅皮脆肉香。
杜阮凉瓜“苦而不涩”。
5月11日晚,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广东篇在央视播出,让江门的灶台烟火升腾为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这座素有“中国侨都”之称的城市,凭借古井烧鹅、新会陈皮、恩平簕菜、杜阮凉瓜等特色美食,在节目中展现的烟火气与文化底蕴,迅速俘获观众味蕾。节目效应持续发酵,这些地方美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及文旅产业全面升温。从田间到餐桌,从屏幕到现实,江门正以美食为纽带,探索一条“舌尖带动脚尖”的文旅融合新路径,让世界品味湾区江门的独特魅力。文/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图/李银换 林哲
节目效应持续发酵 江门美食借势出圈
《三餐四季》广东篇的播出,为江门餐饮行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流量红利。
古井烧鹅作为江门美食的“金字招牌”,在节目中一亮相便引发广泛关注。当镜头掠过古井镇天成街的荔枝木烤炉,省级非遗项目(古井烧鹅)代表性传承人吕日新正以古法烹制这道传承七百年的南宋宫廷秘味——马冈鹅在麦芽糖与秘制酱料中浸润,荔枝木的清香随着200℃炉火渗入鹅肉肌理,烧制出皮脆肉香的绝妙口感。这道承载着宋元海战后御厨南迁传奇的美食,在节目中以“皮脆汁美、肉香甘甜”的极致风味征服观众,更引发对“烧鹅为何分左右腿”的文化探秘。
“节目播出当晚,我们线上平台的访客量、订单量都比平日增加了10倍。”江门市新会区古井恒益食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及电商部经理林家龙告诉记者,顾客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是否是央视在播的烧鹅?”“是否正宗吕日新家的烧鹅?”确认后顾客立即下单。
林家龙透露,节目播出后,恒益烧鹅已在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宣传。线上平台即将迎来“618”活动,到时将会延续节目带来的热度进行宣传推广。“《三餐四季》的影响力很大,对于我们江门餐饮业是福音,能让全国甚至全球朋友认识我们江门的特色美食。”林家龙欣喜地说道。
“恩平簕菜上央视,这个带刺的簕菜把撒贝宁老师他们给整出了无数个表情包。”5月11日,节目播出当晚,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负责人李劲新便在社交平台转发节目片段。这条动态迅速引发关注,视频转发、点赞、评论近万次。网友木易子评论道:“恩平簕菜是我最爱吃的菜品之一,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李劲新表示,节目播出后,线上的流量明显多了很多,有部分网友还表示要来现场品尝,线下转化要迟一点才能看到效果。接下来,簕菜文化创意园将抓住这波流量,重点推介恩平簕菜的特色菜式,比如节目同款的簕菜鲫鱼汤、特色茶饮簕菜奶茶,还有簕菜冰粉、簕菜烧饼等创新菜式。另外,他们还计划深度开发“野外生存体验营”等研学课程,让游客亲手采摘带刺簕菜、学习古法炒茶技艺。
除了企业层面的直接受益外,节目还激发了网友对江门美食的极大热情。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晒出江门美食打卡照,分享品尝古井烧鹅、新会陈皮等特色美食的体验。在旅游平台上,江门美食线路成为热门选择,游客们表示,来江门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是为了品尝地道美食。
《三餐四季》广东篇的播出,让江门美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借势节目热度,江门正以美食为媒介,向世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江门借力《三餐四季》 烹制文旅融合“新滋味”
一档《三餐四季》,让江门这座“中国侨都”的烟火气与文化魂跨越屏幕,在舌尖上掀起热潮。古井烧鹅的脆皮流油、新会陈皮的岁月陈香,不仅勾起了全国观众的馋意,更让江门看到了以美食为媒、以文化为魂,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江门,这座被岭南水乡滋养的城市,手握三张“美食王牌”:
其一,是山海馈赠的物产丰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江门坐拥16个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单之首。四季流转的物产构成侨都美食的“基因库”。
其二,是兼容并蓄的味觉密码。百年侨乡史孕育出“侨味”独特的饮食文化——粤菜的鲜、东南亚的酸辣、西洋的甜点在此交融。外海面细如银丝的工艺、荷塘鱼饼弹嫩多汁的秘诀、古井烧鹅传承南宋宫廷的技法,非遗技艺与地标食材碰撞出“一镇一品”的味觉地图。
其三,是政策赋能的战略升级。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依托大湾区高端旅游市场,打造侨乡文化、滨海风情、美食体验多元旅游体系。当美食成为地方经济“流量密码”,江门正以《三餐四季》为支点,撬动农文旅商的深度融合。
如何让节目的短期热度转化为城市品牌的长效吸引力?江门市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文飞表示,江门应借势节目热度,构建“线上种草—线下体验—产业延伸”的转化链条。一、推出《三餐四季》主题美食地图。整合节目中出现的餐饮门店、非遗工坊及地标食材产地,设计AR实景导航功能;二、注重“侨乡文化”的灵魂注入。以“侨”为轴,构建差异化IP;三、借力央视IP深化传播。在高铁站、景区入口循环播放节目精华片段,联合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进一步推广。
“一道美食就能带火一座城,核心在于情感共鸣。”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荣彪表示,美食旅游已从“吃顿好的”升级为“文化体验”,江门需抓住年轻人“为美食赴一座城”的消费趋势。
江门市商业协会连锁餐饮专委会秘书长林文聪表示,江门不仅“侨”味浓,还拥有地标性食材与菜品,如新会陈皮、古井烧鹅、台山黄鳝饭、恩平濑粉等具有高辨识度,可打造“一镇一品”美食IP。同时,非遗传承方面,荷塘鱼饼、外海面等传统技艺,对游客来说具有文化吸引力。
从《三餐四季》的荧屏热浪到侨都美食的持久芬芳,江门正以美食为笔、文化为墨,在大湾区画卷上书写“世界名厨之乡”的崭新篇章。当五邑大地的烟火气遇见湾区市场的消费力,一场关于味觉与情感的双向奔赴,正在悄然发生。
延伸阅读
跟着《三餐四季》吃遍江门
七道侨乡风味里的时光密码
当央视《三餐四季》的镜头掠过江门街巷,一盅热汤、一只烧鹅、一瓣陈皮……在烟火升腾中勾勒出岭南饮食的千年脉络。这座被珠江与南海滋养的中国侨都,用七道风味写就了一部活色生香的侨乡史诗。若想读懂江门,不妨循着节目中的香气,开启一场味蕾与文化的双重巡礼。
冬瓜盅 一盅清甜里的岭南智慧
“人间至味是清欢。”当主持人撒贝宁将冬瓜盅端上餐桌,这句感慨道出了广府人“食不厌精”的哲学。这道始于明清的消暑圣品,以整颗冬瓜为盅,填入青头鸭、瑶柱、排骨,经文火慢炖,冬瓜的清甜与肉香交融,成就一碗“看得见的清凉”。
美食故事:江门人深谙“应时而食”的智慧。三伏天里,冬瓜盅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冬瓜性寒,能解暑祛湿;瑶柱滋阴补肾,辅以香菇、枸杞,一碗下肚,湿热尽消。
推荐菜式:
陈皮水鸭冬瓜盅:新会陈皮切丝入汤,添一缕陈香,鸭肉鲜嫩,冬瓜清甜,三者相得益彰。
海鲜冬瓜盅:虾仁、白贝、蟹肉与冬瓜同炖,鲜上加鲜,海味的咸香与冬瓜的清甜交织,令人回味无穷。
金山火蒜 烟火熏染的侨乡密码
“这味道直击天灵盖!”撒贝宁在品尝金山火蒜后惊喜地说道。镜头扫过一串串的火蒜——这些被烟火吻过的“黑宝石”,藏着江门人“以火攻味”的智慧。
美食故事:金山火蒜是开平市著名的土特产,具有肉质瓷白、厚实、含油量高、味道浓郁、胶质丰富等特点。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当地人将收获的蒜头进行烟熏处理,致使蒜头的表皮形成棕黑色,俗称火蒜,又因在金山码头大量出口,所以被称为“金山火蒜”。对海外游子而言,一串火蒜是“家的信物”——长途跋涉中,唯有它能耐得住湿热,将故土气息原封不动送达南洋。
推荐菜式:
火蒜炖鸡汤:火蒜拍碎,与走地鸡同炖3小时,烟熏香与肉香交融,汤汁浓郁,暖胃更暖心。
火蒜焖鲶鱼:火蒜的焦香与鲶鱼的鲜嫩完美融合,焖制过程中,火蒜的香气渗透到鱼肉中,使得整道菜味道浓郁而富有层次,是江门人餐桌上的佳肴。
古井烧鹅 百年炉火淬炼的珍馐味觉
“吃鹅要分左右腿?”当演员钟丽缇提出疑问,省级非遗项目(古井烧鹅)代表性传承人吕日新笑着表示,鹅睡觉时左腿站立,所以肉更紧实,可以靠脚筋来辨别。这则趣谈,为古井烧鹅添了一抹江湖气。
美食故事:“北有烤鸭,南有烧鹅。”相传南宋灭亡后,御厨携秘方流落古井,以荔枝木烤鹅。选3.5公斤重的马冈鹅,填入陈皮、八角,以蜂蜜、麦芽糖上色,入炉前需在阴凉处风干3小时。烧制时,荔枝木的果香渗入鹅肉,皮脆如琉璃,肉汁丰盈。左腿之争,实则是对美味的极致讲究——左腿因运动更多,肌理紧实,脂肪分布均匀,堪称“鹅中黄金”。
推荐菜式:
古井烧鹅:皮脆肉香,汁多味美,搭配酸梅酱食用,解腻又提鲜。
烧鹅濑粉:鹅油浸润米粉,撒一把火蒜酥,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
烧鹅云吞:烧鹅肉与云吞皮完美结合,咬一口,满嘴留香。
新会陈皮 时光酿就的“黄金”滋味
“一两陈皮一两金。”在《三餐四季》镜头下,新会陈皮被烹饪出各式菜肴,这道以地名命名的风物,藏着江门人“以时间换风味”的执着。
美食故事:新会柑十月采收,经开皮、翻皮、晒皮,再经数年陈化,方得陈皮。十年陈皮呈棕褐色,药香醇厚;二十年陈皮薄如蝉翼,入茶即化。江门人将陈皮融入生活:陈皮红豆沙、陈皮蒸鱼、小青柑普茶,甚至在每次煲汤都会放一片陈皮。对江门人而言,陈皮不是调味品,而是刻进基因里的生活仪式感。
推荐菜式:
陈皮蒸鱼:陈皮丝去腥提鲜,鱼肉鲜嫩可口,令人食欲大增。
陈皮红豆沙:豆沙绵密,陈皮回甘,是夏日消暑的佳品。
恩平簕菜 山野间的苦尽甘来
“这是能生吃的野菜吗?”当簕菜刺破舌尖的刹那,苦涩与回甘在口中交织,恰似侨乡人漂泊半生的滋味。
美食故事:恩平人驯化簕菜已逾百年,清明前后采摘的嫩芽,经摊青、杀青、揉捻,制成簕菜茶。簕菜性凉,能解暑热,当地人用其炖汤或炒蛋,苦中带鲜。2021年,簕菜茶制作技艺列入非遗,这道山野滋味终于飘向世界。
推荐菜式:
簕菜鲫鱼汤:簕菜的苦涩与鲫鱼的鲜美相互融合,余味绕舌。
簕菜炒蛋:苦涩与蛋香碰撞,下饭“神器”,简单却美味。
簕菜奶茶:簕菜汁与奶茶的奇妙结合,清爽解腻,令人耳目一新。
杜阮凉瓜 苦瓜不苦的秘密
“杜阮凉瓜,柿饼蒂,甜到心里!”在江门童谣中,这种形似柿饼的凉瓜,颠覆了人们对苦瓜的认知。
美食故事:蓬江区杜阮镇土壤肥沃,种出的凉瓜肉厚籽少,苦味清冽。老饕们独爱其“苦而不涩”:切片与牛肉同炒,凉瓜吸饱肉香;或晒干泡茶,消暑解腻。海外华侨回乡,必点一道凉瓜排骨汤——苦尽甘来,方知乡味珍贵。
推荐菜式:
豆豉炒凉瓜:豆豉的咸香与凉瓜的清冽相互融合,令人食欲大增。
冰镇凉瓜:夏日消暑的佳品,清凉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凉瓜排骨汤:苦尽甘来,汤汁浓郁,是海外华侨回乡必点的乡味。
台山青蟹 咸淡水交汇处的蟹中贵族
台山青蟹,这种生长于咸淡水交汇处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以蟹肉细嫩如玉、蟹膏丰腴流金闻名,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蟹中贵族”。
美食故事:台山青蟹的传奇,始于清光绪年间的《新宁县志》。书中记载,当地渔民以稻田养蟹,蟹苗随潮水入田,食稻花、啄小鱼,成就“禾蟹”之名。百年后,台山青蟹已形成规模化养殖,但蓝蛤喂养的传统从未改变——这种形似米粒的小贝壳,是蟹膏鲜甜的秘密。
推荐菜式:
清蒸青蟹:原汁原味,蟹膏如金,蟹肉细嫩如玉,吃后齿颊留香。
避风塘炒青蟹:膏肥黄满、滋味馥郁,与各种配料在锅中翻炒,层次分明的香味相互激荡,别有风味。
青蟹粥:蟹肉与米粥同煮,鲜甜入味,是夏日消暑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