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澳门葡式咖啡香邂逅香港港式鸳鸯味,再融入江门百年侨乡咖啡底蕴,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江门深度参与粤港澳职业技能评价“一试三证”项目,牵头推出粤港澳咖啡师职业技能评价“一试三证”项目(以下简称咖啡师“一试三证”)。从业者只需参加一次考试,就能获得粤港澳三地权威认证的四本证书,畅通了大湾区咖啡人才的流动之路。
江门咖啡文化底蕴深厚,如今以咖啡为纽带,在职业技能评价领域大胆创新,为咖啡从业者开拓职业发展新路径,为粤港澳三地咖啡产业协同发展与文化交融注入新活力,让“侨都咖啡”招牌愈发亮眼。
推动咖啡师“一试三证”落地
江门开展咖啡师“一试三证”并非无源之水。作为百年侨乡,咖啡文化早已融入城市基因,从华侨带回的“舶来品”到如今年产值超5亿元的完整产业链,江门拥有烘焙加工、设备制造、品牌孵化等全环节产业生态,2024年出口烘焙咖啡占全国20%,1715家咖啡市场主体撑起“舌尖上的经济”。
更重要的是,江门与港澳的技能合作根基深厚。江门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黎伟红介绍,自2019年起,江门与澳门特区政府劳工事务局等机构开展“一试双证”评价,累计有250名澳门居民通过考核,获得内地职业技能证书和澳门职业技能证明书,携手举办育婴员技能竞赛等活动实现“标准互认”,为深化合作积累了经验。
如今,江门进一步发挥政企联动优势,联合诚品等16家咖啡企业,携手香港职业训练局、澳门旅游大学等港澳院校,由政府“出资金、出场地”、企业与院校“出专家、出标准”,共同推动咖啡师“一试三证”从构想落地为现实。
黎伟红表示,咖啡师职业技能等级分为五级到一级。去年12月,四级工试点评价吸引粤港澳30名学员参与且全部通过。今年5月26—28日,江门将开展三级和五级的试点评价,计划7月起全面开放社会评价。目前该项目已吸引省内外广泛关注,最远收到来自福建的咨询,未来有望在大湾区推广,实现教材和题库共享。
三地联合打造评价“金标准”
为确保评价体系科学规范,江门牵头组建了一支由粤港澳三地50余名行业专家、院校学者、企业骨干组成的“智囊团”,对标国际咖啡协会(SCA)标准,耗时一年编制完成32.57万字的培训教材及覆盖五级至二级的考核题库。
江门市柏顿咖啡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卫强全程参与项目设计,他表示:“过去国内咖啡师认证多依赖国外协会,如今我们以国家大纲为基础,融入港澳服务标准,让证书更实用、更紧跟时代。”例如,高级工考核不仅考查咖啡制作技能,还涉及员工培训、排班管理等实操内容,技师级别更涵盖了新媒体运营等新兴技能。
江门市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及咖啡专委会主席汤锦卿指出,课程内容高度综合,融合了国际多项优质课程,远超普通咖啡师培训。考试形式涵盖理论、实操,二级还设有综合评审,由三地专家进行考评。
位于江门市(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咖啡实训中心,6个1:1还原门店场景的实训工位成为“练兵场”,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去年,就职于江门诚品食品有限公司的梁淑娟就在这里参加了四级工评价,她说:“考试新增的‘展演环节’,要求考生模拟店内出品并与‘顾客’交流,这在传统考证中很少见。”
梁淑娟表示,该项目考证价格亲民,还能一次获得粤港澳三地证书,拓宽了职业发展道路。汤锦卿则认为,该项目有力推动了“侨都咖啡”品牌建设,展现了江门在咖啡行业的实力和担当,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赋能咖啡产业链发展。
人才流动更便捷
随着咖啡师“一试三证”项目的推进,溢出效应正逐渐显现。在第三届中国侨都咖啡节上,粤港澳三地联合发布推广倡议,与广州、东莞等地达成合作意向;在2025年“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上,项目展位成为焦点,品牌影响力与示范引领效应显著提升。
对从业者而言,证书带来的是实打实的职业“升级”。蓬江区铚臻咖啡店长梅露晶将考核中所学的库存盘点、设备维修知识运用到门店管理中。“以前只关注咖啡制作,现在更懂得如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她透露,身边已有多位朋友计划报考。梁淑娟通过评价后,在本地获得更多企业认可,也增加了前往港澳工作的机会。
从行业发展看,咖啡师“一试三证”在提升咖啡师专业技能、打破区域职业技能评价壁垒、推动粤港澳咖啡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前,粤港澳三地咖啡行业交流较少,职业技能评价标准不一,限制了人才流动。”汤锦卿表示,该项目统一了三地咖啡师职业技能评价标准,让人才流动更便捷。例如,澳门餐饮行业常从内地请人,现在有了统一标准,人员能更快适应,减少磨合成本。
展望未来,林卫强希望江门咖啡师“一试三证”能推广至大湾区乃至全国。他建议,学校应加快建立咖啡相关专业和课程,企业也应重视咖啡人才培养,提高咖啡师的行业地位,培养工匠精神。汤锦卿也满怀期待:“希望培养出世界冠军级咖啡师,孵化有影响力的企业,推动大湾区咖啡产业迈向新高度。”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