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服务“百千万工程”,江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5-19 09:17   

    5月的江门,万物竞发。在广袤乡村大地上,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叶子正谱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乐章: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的千亩茶园里,茶农们正抢抓时令采摘第一茬春茶;在恩平市恩城街道米仓村的簕菜种植基地,游客们兴致盎然地体验簕菜茶制作;鹤山市雅瑶镇黄洞村的田间地头,散发着独特清香的鸡屎藤蓬勃生长……

    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绿叶,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党组织带动、能人引领、产业融合等模式,正焕发新生机,铺就一条“绿叶变金叶、乡村焕新颜”的振兴之路。

    开平岗坪村:

    从鲜叶到香茗

    天露山脉腹地,云雾缭绕处,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的千亩茶园正舒展新绿。微风拂过,茶香沁人心脾,采茶人灵巧的双手在茶垄间翻飞起舞。

    时光回溯到10年前,这个藏在深山的小村庄还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尽管坐拥得天独厚的种茶条件,但相对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种植技术,让村民们只能守着“绿水青山”,却难以“点绿成金”。

    “采茶旺季一个月能挣7000多元,平均下来每月收入也有3000多元,这可不比城里打工差!”茶农梁大姐边说边麻利地将鲜叶装筐。在岗坪村,像梁大姐这样靠采茶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村民已有120多人。

    改变始于大沙镇实施的“双培双带”工程——把基层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带头人不断进步,实现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双发展。

    梁志伟早年从大城市返村创业,曾在岗坪村的山路上无数次往返奔波,慢慢成长为种植大户。2020年,他从一名致富带头人转变为岗坪村党支部书记,并开始大力引进培育云南大叶、金萱等20多个优质茶种,推动天露仙源、岭露红、尚源红等3家企业、合作社成为“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的链上企业,使茶叶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岗坪村党支部还通过统一注册品牌、制定标准,推动茶叶附加值显著提升,去年带领村民通过电商渠道卖出1500多公斤茶叶。“岗坪茶”的茶香飘入珠三角千家万户,更引回“归巢雁”。“90后”梁惠贤就选择了返乡创办茶艺工作室,“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年轻人都想为家乡出力”。

    从“穷山沟”到“茶香村”,岗坪村党支部用10年时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眼下,岗坪村正积极谋划延伸产业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让这片土地的茶香飘得更远。

    恩平米仓村:

    从“野菜”到“黄金菜”

    走进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恩平簕菜的核心产区米仓村,游客们挎着竹篮穿梭于簕菜田间。这种在过去藏身于山沟里的野菜,因其丰富的药用养生价值,被恩平人搬上了餐桌。

    “以前嫌它苦,现在日子甜!”村民吴姨笑着说。这一变化,来源于米仓村党组织带领下群众的接续奋斗。从发动党员率先试种攻克人工栽培难题,到开发系列簕菜深加工产品,再到打造“簕菜之乡 乐享米仓”“一村一品专业村”品牌,经过20余年,曾经的“野菜”变成了富民兴村的“黄金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产业初具规模,米仓村党委决定聘任“从小吃着簕菜长大”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劲新担任乡村CEO,并在2023年12月底成立强村富民公司——恩平市米盈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我们推动村民小组入股,深度参与米仓村未来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米仓村党委书记冯芳仔介绍,在李劲新助推下,米仓村以簕菜产业为核心,重新梳理村内各类资源,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模式,做大做强簕菜文章,以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兴旺。

游客参加簕菜采集体验活动。

    在一产方面,米仓村推进标准化示范种植,建有基地种植簕菜面积达8公顷,为村民提供近60个就业岗位,带动恩平市开展簕菜种植超333公顷;在二产方面,推动开发簕菜复合型产品,在簕菜园区内建设簕菜茶和农产品加工车间,年产值约400万元;在三产方面,制定簕菜园区总体提质升级规划,盘活周边撂荒地约4.9公顷,投入资金42万元拓宽入园道路,并建设网红民宿、钓虾场项目。同时持续举办簕菜文化节、新春集市、大学生村晚等主题节庆活动,2023年以来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产值约800万元。

    2025年1月,位于米仓村的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近日,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第二季解锁簕菜新体验,让嘉宾直呼“味道不错”,助力簕菜“出圈”。

    鹤山黄洞村:

    从“臭藤”到“致富叶”

    每逢节假日,就会有大批食客来到位于鹤山市雅瑶镇黄洞村的合兴美食、妙香居等餐厅,品尝独具特色的鸡屎藤糕、白水角等黄洞米点。

    鸡屎藤,这个不太雅观的名字来自这种中药材散发的类似鸡屎的臭味。在黄洞村党总支书记、“90后”黄志平的记忆里,鸡屎藤在当地虽有较长的种植历史,但一直未能形成规模产业。

    在黄洞村,村民黄师傅正在晾晒刚采收的鸡屎藤,他说:“以前满山都是鸡屎藤,大家也只有在过节时才会摘,现在这些‘臭藤’可成了‘香饽饽’。”

    “臭藤”变身“致富叶”,转折点出现在10多年前:在村党组织的支持和发动下,黄礼权、黄国康等乡亲回乡创业,并推广包含鸡屎藤糕在内的黄洞米点。2021年,黄洞米点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在黄洞村党总支的推动下,黄洞村的美食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村里已有4家特色餐厅,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各美食工坊常年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旺季时可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

   “我在工坊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村民李姨边蒸鸡屎藤糕边说。据统计,黄洞米点产业每年为村民增收超200万元。今年1月,黄洞米点还得到了央视节目《中国米食大会(第二季)》的报道。

    产业兴旺带动乡村蝶变。黄洞村党总支还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乡村绿化,修缮养直黄公祠等历史建筑,打造“美食+文旅”特色村,助力黄洞村斩获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我们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焕发新生机,推动全村发展。”黄志平说。

    【记者手记】

    三个村庄,三片叶子,三种“山货”,同样的振兴密码。从岗坪茶山到米仓簕菜园区,从黄洞美食工坊到央视镜头,这些“山货”的华丽转身,正是江门围绕服务“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实干智慧照进乡土资源,绿水青山终将成为村民们幸福生活的坚实靠山。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陈艺锋

(责任编辑: 陆世杰  二审:陈淑婷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