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镇小冈学校传承香文化,开设特色劳动课程,已培养出手搓香传承人近400人。
新会陈经纶中学注重把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同学们在趣味实践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
睦洲镇睦洲小学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开发蚬壳画系列劳动课程。
司前镇石步小学学生正“沉浸式”体验非遗“司前其面食俗”,打造独具匠心的劳动课程。
大泽镇吕金铨学校开设葵艺课程,教授学生葵艺知识和烙画技能。
珐琅画、版画、果酱画等艺术创作类课程创意满满;蚬壳画、新会葵艺、手搓香等传统技艺课程极具新会地方特色;甜水萝卜种植、新会柑种植等实践项目紧密结合本土农耕文化……5月19日,新会区第一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成果汇展在新会陈经纶中学拉开帷幕,16个特色展位各具风采,精彩展示让人目不暇接,劳动的快乐更加具象化。本次活动以“劳动赋能成长,实践点亮未来”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全区各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特色成果,通过创新的“课程展示+互动体验+成果分享”模式,生动呈现了劳动教育与本土文化、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以“五育并举”为导向 构建起全链条发展体系
据悉,近年来新会区以“五育并举”为导向,锚定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新会区劳动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构建起“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践落地—特色培育”的全链条发展体系。通过统筹教育、农业、文旅等多方资源,新会区着力打造“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基地多元、特色品牌鲜明”的劳动教育生态,推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理念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切实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目前,新会区劳动教育已成功创建40多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其中省级3所(含1所公示)、市级16所、区级22所。在成果孵化方面,全区35所学校斩获省市区级劳动教育相关奖项,6名教师获国家级、省级荣誉,70余名教师获市级奖项,50余名教师获区级表彰,10余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劳动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形成“师生共成长、校际齐共进”的良好局面。
此次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成果汇展,既是对区域劳动教育阶段性成果的“全景式检阅”,更是向“以劳促教、实践育人”更高目标迈进的全新起点。展会通过集中展示课程创新、非遗传承、学科融合等多元实践,生动呈现了劳动教育与本土文化、现代教学的深度碰撞,为新会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强区”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五年计划的持续推进,新会区将以劳动教育为重要引擎,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实践,推动劳动教育从“特色培育”走向“全域赋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劳动中淬炼品格、增长才干,为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与非遗融合 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走进成果展现场,记者立刻就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元素。新会鱼灯、新会葵艺、新会陈皮、小冈香、传统木工等非遗技艺很好地与学校劳动课程相融合了,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特色劳动课程,同学们在参与劳动课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以实际行动传承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大泽吕金铨学校自2022年开始,聘请专业团队助力学校开设葵艺课程,教授学生葵艺知识和烙画技能,如今已经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学生的广泛参与有效促进文化传承。现场展示中,该校学生代表指尖翻飞,编织出小葵扇等精致的工艺品,加上充满巧思的烙画,这一方小天地俨然成为一个葵艺工作室。“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大美新会葵艺情》特色劳动课程,社团成员在学习葵艺的同时,也会学习到新会历史,把历史元素融入创作中。我们鼓励社团成员发挥创意,利用剩余材料制作葵叶画、葵艺小鸟、葵花、鱼灯等作品,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活动、讨论以及劳动实践,实现了以劳育人的目标,同时加深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葵艺的了解并做到薪火相传。”大泽镇大泽吕金铨学校老师冯佩莹介绍道
三江镇联和小学的新会陈皮文化展示摊位同样受欢迎,面对众多参观者,学生们化身“劳动小讲师”,热情讲解新会陈皮、柑普茶制作工艺,现场演示劳动过程。同学们还热情地拿出亲手种植、制作、珍藏的陈皮和柑普茶,现场泡茶,让大家品尝劳动收获的美味。据悉,该校的“和美柑园”就是同学们劳动的小乐园,共种植了近200棵新会柑,这些柑树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每年都迎来丰收。
双水镇小冈学校的手搓香展示摊位深受前来参观的师生们的喜爱,同学们熟练地操作工具,不一会儿就搓成了一把把成品,这样的劳动技能让人不禁点赞。“小冈香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想着要把小冈香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与当地香业协会、爱心企业可谓一拍即合,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学校每个学期都会举办手搓香培训课程,香文化更好地走进课堂,已经培养出手搓香传承人近400人,我们的特色课程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香文化工作室相关负责人陈珍爱告诉记者。
文华小学沥粉画课程与新会本土文化紧密结合,同学们通过创作实现“变废为宝”;司前镇石步小学学生“沉浸式”体验非遗“司前其面食俗”,同学们现场和面、擀制、烹饪,展现劳动的智慧;沙堆镇中心小学现场制作沙堆粉条,把非遗特色美味带给大家,体会劳动的意义……
各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会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关键词,“传承有人、劳动有得”的理念以一个个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堂为载体更生动地呈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资源财富,如今有了劳动课这样一个实践平台,我们更要积极去融合、去突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有效促进文化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新会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劳动教研员叶银彩表示。
讲究因地制宜 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旨在以劳育人,课程更要“接地气”,落到实处是关键。
在成果会展中逛一圈,因地制宜,是各校特色劳动课程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正如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何勇涛所言,各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不一定要“高大上”,但要立足实情,讲求实效,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参与,实实在在锻炼了劳动技能,就是成功的开始。
在展览中,记者留意到,各个学校都做到了巧用资源,并不拘泥于形式,大胆实践,即使是有限的资源,也能创造出精彩课堂。
崖门镇三村小学的展示摊位人气满满,同学们培育出的甜水萝卜苗、玉米苗等小盆栽成为“抢手货”,深受前来参观的师生们的喜爱。这些小盆栽,都是该校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的。其实崖门镇三村小学占地并不大,近年来结合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师生齐劳动、齐创造,将荒地、空地变成“开心农场”和“萝卜基地”。学校就在崖门镇甜水村附近,这里出产的甜水萝卜远近闻名,学校就主动联系村委会,开发甜水萝卜种植课堂,邀请农户进课堂,带领学生学习种植、培育技术,每年的丰收节都是全校的盛事,每位学生都参与耕种、参与收获,体验劳动的乐趣。
睦洲镇睦洲小学的蚬壳画创作也非常吸睛,原本平平无奇的蚬壳通过排列组合,创作出极具特色的美术作品,这也是美的享受。睦洲镇黄沙蚬是当地特产,人们享受美味后,蚬壳就成为被丢弃的垃圾。睦洲小学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在美术教师冯健安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打造蚬壳画劳动实践课程,同学们用蚬壳作画,锻炼了观察力和创新思维。
罗坑镇罗坑小学则依托本地丰富的竹资源,深入挖掘竹子“虚心、向上、有节”的文化内涵,将其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发展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竹筐画”艺术形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利用竹子制作各类手工艺品,还跟随老师去逛竹园、砍竹子,参与原料准备和手工创作全过程。
“这次展览是一次集中展示,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的劳动课程是与新会本土文化元素以及当地特色资源深度融合的,充分展现了我区劳动教育在创新发展中的多元探索。可以做到因地制宜这一点确实非常好,有助于劳动课更有效地常态化开展,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实现全面发展。”新会区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翠云坦言。
实现学科融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的热情
学科融合是新会区各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另一个特点,也是新会区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主要方向之一。
作为省级劳动特色学校,新会陈经纶中学化学社的“劳动+化学”展区可谓人气满满。只见学生们熟练地演示着润手霜制作、水果电池组装等实验,还积极邀请参展者参与“净水系统DIY”“从紫甘蓝中提取酸碱指示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趣味十足的项目,在趣味实践中了解到更多化学知识。
“今天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每所学校的展位都像魔法盒子,藏着奇妙的劳动创意。我尤其喜欢陈经纶中学的展区,原来我们可以运用化学知识制作出这么多让人感到惊喜的东西,这就是劳动的智慧。”圭峰小学学生叶映仪告诉记者。
据介绍,新会陈经纶中学注重把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创新相结合,采用“课堂渗透+第二课堂”双轨并行模式,探索创新劳动课堂实践。“例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章节时,老师会安排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自制‘净水器’。学生需要从净水的化学原理出发,经历材料准备、制作、调试、评价、反思等劳动环节,既夯实了学生的化学知识,更激发学生们积极思考与探索的热情。”新会陈经纶中学教师吴煜森介绍。谈及课程实施的成效,他表示,首先是学生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以自制润手霜为例,有学生创新性提出升级为“中药草本配方”,并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显著提升。其次,学校还成功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了可推广的“五育融合”典型案例,已被列为全区劳动特色示范课程。
新会东区学校的版画教育同样也打破了学科界限,融合数学、文学、科学、劳动等学科知识,让创作充满趣味和巧思。新会陈瑞祺中学则将劳动教育与艺术、生物等学科相融合,劳动艺术课堂包括花艺制作、叶脉书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科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更加不受限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劳动教育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加分项,赋能各学科教育,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把知识应用起来。”李翠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