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通讯员 陈玲芝
“现在孩子放学有地方去,还有专业老师辅导作业,我们放心多了!”礼乐街道中福社区的家长王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社区新推出的“亲邻之家”赞不绝口。
今年以来,礼乐街道以“三社两中心”建设为轴心,创新探索“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一幅党群连心、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活化闲置空间
提供“家门口”的超值服务
“以前社区部分公共空间一直闲置,怪可惜的。现在通过和第三方机构合作,这些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了。”中福社区第三网格专职网格员梁颖媚感慨道。近年来,不少社区面临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工作者缺乏运营经验等问题,导致公共空间利用率不高或长期闲置。礼乐街道创新探索“公益+运营”“阵地换服务”模式,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中福社区,礼乐街道联合源艺文化培训中心打造的“社培合伙人”项目成效显著。培训中心出资,社区提供场地,以“公益+低偿”模式,将帕佳图小区内闲置的公建配套房活化利用,建成了“亲邻之家”。这里内设图书角、手工坊、波波池、科普展馆等公共空间,还推出了“四点半课堂”“周末成长营”“假期研习社”等特色课堂,为青少年织密课后服务网络,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生态。截至目前,“亲邻之家”已为近700名学生提供多领域的高质量课程,为8名困境儿童和2名优秀志愿楼长子女提供免费辅导课程,还举办了10余期手工、绘画等公益活动。
在文苑社区,社区“微工坊”为“社区合伙人”提供了另一种可借鉴可推广的方式。文苑社区是开放式老旧小区,外来人员较多。社区充分开展前期调研,聚焦社区人力资源聚集、流动人口较多、市场需求旺盛的实际,以“就近就业”“时间灵活”“顾家带娃”为导向,探索家门口的共富工坊。利用文昌花园公建配套房打造“微工坊”,引进第三方机构,提供手工包装、电子元件装配等项目,帮助宝妈等灵活就业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通过场地换服务,礼乐街道不仅提升了社区党群服务阵地的使用率,更把商家的服务以低成本“开”到家门口。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超值服务,同时为“社区合伙人”带来了客源、提升了知名度,社区公共空间运营也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实现了社区、居民、“合伙人”三方共赢。
依托社区“大党委”
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社区合伙人,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为社区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上来。”礼乐街道文苑社区党委书记方春华表示,街道依托社区“大党委”,整合各领域党组织,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搭建起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资源对接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多可持续、精准化、多样化的服务。
如文苑社区每月举办1场党群服务集市,由党组织“搭台”,“大党委”成员和志愿单位“摆摊”,为居民提供义诊、义剪、家电维修、政策宣传等12类便民服务,2024年累计服务5000人次。社区还组建了“巧匠友邻”互助队,由3名水电工、2名裁缝、5名美发师等社区能人组成,免费为辖区内特殊人群提供小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疏通下水管道等8项免费服务。
除了文苑社区外,其他社区也积极整合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如墟镇社区联合区民政局、区慈善会、天健社工等机构打造“社区长者养老生活馆”项目,不仅为辖区长者提供常态化长者助餐服务,还定期举办中医集市、长者运动会、长者义诊等活动。中福社区发动礼乐加油站和鸿生物资两家“绿美合伙人”企业参与种植黄花风铃木50余株,企业党员更是积极认领“认养+养护”的任务,赢得居民一致好评。
发展“邻里合伙人”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我们要发挥大家的力量,让社区变得更美好。”中福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邓广信说道。
礼乐街道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活动中挖掘社区能人、达人和热心群众,按属地原则加入各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志愿银行项目”,形成“单向付出”转为“奉献—积分—回报”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合伙人的凝聚力和社区向心力。目前,已发动党员、居民代表、楼栋长、外卖骑手、快递员等163人转化为“邻里合伙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温度。
在恒大御景半岛小区,“邻里合伙人”金碧物业不仅增设了带雨棚的集中充电桩,还定期提供免费清洗地毯、磨菜刀等8项便民服务,服务居民超2000人次。新就业群体作为“流动邻里合伙人”,通过“随手拍”“随手带”等方式动态反馈小区环境问题,累计解决垃圾积存、楼道堆放等“微治理”难题156件。同时,社区还引入艺象塔艺术中心、林小妹麻辣烫、圆咖啡等“邻里友好合伙商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优惠。
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参与”,接下来,礼乐街道将持续深化资源整合,积极开拓便民服务领域,以“合伙人”机制为纽带,织密为民服务网络,让社区成为居民心中的“幸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