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莫变“烟”判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7-04 17:36   

当“材料汇编”厚过辞海,“数据报表”叠如丘山,而班子真况却似雾里观花,一些地方的分析研判便已悄然异化。病灶何在?盖因研判之“研”字精髓尽失,徒留“判”之空壳。《韩非子》有言:“听言之道,溶若甚醉。”意为考察实情需如醉般专注深沉。若分析研判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则再浩繁的“烟幕”也终将遮蔽真相,研判之效必将如沙上筑塔,根基尽失。

“研”字当头,贵在深究细察,此乃研判之魂魄所系。古人云:“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研判之道,亦当如此明察秋毫。若沉溺于案头“纸面雕花”,满足于汇报“莺歌燕舞”,满足于“材料旅行”,则无异于闭目塞听,自欺欺人。某些研判过程,或沦为“数字迷宫”里的机械游走,或被精心设计的“亮点盆景”障目,更有甚者,将严肃的政治考察异化为按图索骥的“填表游戏”。此等“研”法,其根不深,其叶不茂,其果必虚。《墨子·小取》有言:“以名举实,以辞抒意。”研判之“名”,必以深入基层、洞悉实情的“实”为根基。唯有“脱鞋下田”,方能察得“禾苗”真长势;唯有“刨根问底”,方可探得“树木”实年轮。此乃研判成“真”、成“准”的不二法门。

若失却“研”的深度与韧劲,“判”便如无源之水,纵有“全覆盖”之名,亦难逃失真、失效之实。缘何“画像”千人一面?缘何评价隔靴搔痒?缘何“问题清单”年年似曾相识?其症结正在于“研”的功夫未到家,未能真正触及班子运行的“内核”与干部思想的“幽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古训昭昭,今日一些研判却常困于会议室之“方寸”,受制于汇报材料之“圭臬”,乃至个人好恶之“窠臼”,将复杂鲜活的组织肌体简化为干瘪的符号与标签。此般“判”法,恰似盲人摸象,貌似面面俱到,实则谬以千里,甚或遗患深远。《吕氏春秋》有言:“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我们研判的“准星”,只能是对客观实际的深刻把握,而非浮光掠影的臆断与想当然。

欲使研判真正“研”深“判”准,必得深谙“察情”与“识人”之精要。既需“登高望远”的格局视野,将班子个体置于时代洪流、发展大局中考量其位与为;更需“明察秋毫”的细密功夫,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识人之道,古圣早已明示。研判之“深”,非在材料之厚、表格之繁,而在于对班子运行机理的精准号脉,对干部德才实绩的穿透式洞察。它拒绝蜻蜓点水的“观光式”调研,唾弃按部就班的“套路化”操作,唯以“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谦恭态度,于多维印证中抽丝剥茧,在立体透视下勾勒真实。

班子如舟,干部如楫,精准研判乃引航定向之舵盘。所有浮于表面的“烟幕”,终将在实践的劲风下消散无形。唯有用脚丈量、用心体察、用智辨析所得的“实情”与“真知”,才能穿透重重迷雾,化为选贤任能、强基固本的坚实依凭。“青天在上,实鉴临之。”当每一次研判都能以敬畏之心面对组织重托,以“掘井及泉”的执着深研实情——则“烟”判自消,真判乃现。如此,方能在时代大潮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锻造出真正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让每一份研判都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淬炼。(绵阳科技城新区 万珂)

(责任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