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检迎到腿抽筋,材料堆成小山墩。”这句基层顺口溜如同一面哈哈镜,扭曲映照出“考核一刀切”下的荒诞图景。当千差万别的村情被塞进同一张表格,当形态各异的实干被压成同一摞台账,村干部的汗水便从田垄间蒸腾,在文牍里风干。这般削足适履的考核,恰似韩非子所警:“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当千村千面被强行纳入同一模具,振兴的活水便淤塞于形式主义的河床。
“一锅煮”的考核,熬不出乡土真味。昔日考核之弊,在于“雾叉叉”——不问差异,只求整齐划一。产业先锋的“持久战”与矛盾调解的“突击战”,被同一把尺子生硬丈量;资源禀赋悬殊的村落,被同一套指标强行排序。当“老实人”因埋头苦干反成“能者多劳”的注脚,“巧干者”却因台账精美而占得先机,实干激情便如沙漏般悄然流失。这般“图撇托”(图省事)的考评,终难“整醒火”(做扎实),徒留“材料政绩”的苍白躯壳,抽干了乡村振兴的滚烫热血。
差异化考核,正是破局利刃。它非标新立异,实为量体裁衣的返璞归真。
精准“裁衣”,方能激发“头雁”凌云志。考核之道,贵在“观其所以,察其所由”。产业型村庄,当以富民增收为秤砣,衡量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之功;治理重点村,须以矛盾化解、乡风文明为标尺,评估和谐稳定之效;生态敏感区,则应将绿水青山置于首位,考校可持续发展之能。这恰如《论语》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唯有洞察差异,方能裁出合身“战袍”。当考核指标从冷冰冰的表格,化为热腾腾的奋斗蓝图,村干部肩头的重担便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坐标。
分类施“剪”,终可汇聚“群雁”排云力。考核需如良医把脉,辨明病灶而施针砭。基础薄弱村,当重“输血”之功,考其政策对接、资源引入之效;发展先进村,则看“造血”之能,察其创新突破、引领带动之力。古语有云:“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评价标准不必追求名器华美,但求实用趁手。当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的“小事”与引进富民产业的“大事”同获认可,当留守儿童学堂里的书声比会议室记录更动人心弦,考核的指挥棒便真正点中了民心的穴位。
善用“量尺”,乃使活水润泽乡土。《盐铁论》云:“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考核结果贵在精准运用,忌在简单粗暴。绩效报酬的梯度发放,当如春雨润物,让实干者的腰包鼓出尊严;评优评先的鲜明导向,须似灯塔引航,照亮奋斗者的前程。更需打通“能下”的渠道,让慵懒者如坐针毡,使“太平官”无处遁形。奖惩非目的,育人才是根本。将考核化为能力提升的镜鉴、成长路径的指南,方使村干部在差异化的赛道上,既比“实绩”更赛“志气”,既看“变化”也重“恒心”。
当考核的剪刀裁去形式主义的赘余,村干部的筋骨便挺立于希望的田野。考核之“考”,从此不再是悬顶利剑,而是点睛之笔——点在乡村差异发展的穴位上,点在干部施展抱负的激情里。(垄上观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