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月昆。
当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向更深的未知,总有一些追光者以智慧与坚守照亮科学前路。今年8月,江门中微子实验这一承载着全球粒子物理界期待的“国之重器”,即将正式运行取数。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反应堆中微子探测器,它不仅凝聚着中国基础科研的突破性成果,更镌刻着17年来700余名科学家与无数普通建设者的奋斗印记——那些在地下700米深处与粒子共舞的日夜,那些将“世界之最”从图纸变为现实的匠心,那些跨越国界碰撞出的科学火花,终将汇聚成人类认知宇宙的崭新篇章。为此,江门日报社策划推出《捕光者——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人物图谱》系列报道,以亲历者的视角,解构“国之重器”的筑造密码。他们的故事里,既有顶天立地的科学理想,更有脚踏实地的中国力量。本报将通过深度问答,呈现这些“捕光者”如何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微观与宏观的交织中发出人类对宇宙的终极追问。
中微子是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宇宙诞生之初就产生了大量中微子,它不带电荷、质量极其微小,并且几乎不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穿透能力强,非常难以探测,因此被称为“幽灵粒子”,吸引着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去探索。
近日,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副经理、中心探测器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衡月昆,深入了解他与江门中微子实验背后的故事。
记者:衡月昆老师,可以跟我们分享下您与中微子的缘分吗?
衡月昆:我于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我参加过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负责中微子探测器的研发。2013年江门中微子实验立项后,我便负责江门中微子实验的中心探测器研究工作。因为高能物理实验的关键仪器设备一般无法购买,只能依据物理目标自行设计研制,过去20多年,我一直专注于实验方面比较基础的探测器研发工作。
记者:读者对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充满好奇,衡月昆老师可以跟我们介绍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其探测原理吗?
衡月昆:江门中微子实验在2008年提出设想,旨在通过测量中微子的振荡能谱来确定中微子的质量顺序,这就要求建造一个特别大的探测器,因为振荡的极值点距离反应堆50多公里。目前有阳江核电站和台山核电站两个反应堆群,其反应堆中微子都可被探测到。这对中微子探测设备提出两大挑战:一是探测器必须足够大,要在地下700米的容器里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二是精度要高,因为能谱上正次序和反次序的区分非常精细,如果测得不精确,就很难区分开。所以,我们要建造世界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且能量分辨率要非常高。
从探测器设计角度,当时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2万吨靶物质用什么容器装载,当时有气球方案和有机玻璃球方案,各有优缺点;二是用什么来屏蔽周围的本体,常用屏蔽物质有白油和水;三是用什么结构支撑探测器,是用钢罐还是钢结构。经过多方比较和设计,从2013年立项到2015年,我们综合考量探测器性能、成本、建造可能性、风险、寿命等诸多因素,最终确定用有机玻璃球装载液闪,用纯水做屏蔽液体,用钢网架结构支撑整个结构,包括光电倍增管和有机玻璃球。
探测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发生反应会产生闪烁光,闪烁光穿过液体闪烁体、有机玻璃球和纯水后到达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放大1000万倍变成电信号,电信号再通过波形数字化变成数字信号,传到计算机后通过网络传到北京和欧洲,供物理学家分析。
记者:核心部件安装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衡月昆:确实遇到了。虽然我们设计时间很长,做了上百次大小实验,涉及有机玻璃结点、钢结点、粘接、透光率、应力等方面,在实际建造中还是碰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钢结构,地下是约41米外径的球形网壳结构,用螺栓连接,螺栓直径20毫米,螺孔22毫米,正负偏差只有1毫米。这么大型的钢结构,如果制作不够精确,螺栓可能就穿不进去。预装阶段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所有网壳在厂家都100%经过预拼装,但拼装时多是平躺着装,受力形式与立体装受重力不同,所以实际安装时仍有个别螺栓很难就位。
关于有机玻璃球,我们做了很多实验,但完整实验很难进行,一块有机玻璃板要花费二三十万元,赤道一圈15块板,很难1:1完整粘接实验。真正实施时,封闭聚合采用的一次性浇筑聚合方式,相对传统方法快,但应力大,容易有缺陷。赤道一圈周长约110米,竖缝约2.5—3米,共15个,一次注料长度达150米,某些点尤其是交叉处容易出问题,修理花费大量精力。一般有机玻璃有缺陷,表面可磨掉,深处可挖掉再嵌一块,然后再用本体聚合胶粘上,但我们这个修理过程与常规不同,因为是一圈固定不移动,常出现反复修理又裂开的情况,有些点前后维修时间甚至长达一年左右。修理后变成薄弱点,还得想办法补强,这是我们预料不到的,后来我们对容易开裂的地方进行了特殊保护。
记者: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到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开展中微子实验研究?
衡月昆:首先,从学科发展和科学意义来讲,中微子研究是当前的交叉前沿研究热点。中微子在宇宙中数量众多,又与标准模型相关,但很多基本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其次,做探测器非常有挑战,从原材料把控到生产安装工艺的严格把控,再到最终取得成果,越有挑战越有意思。做科学实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一直希望在科研项目中做到世界最好,探测器也得做到最好,因为它是实验的基础。
这个项目从2008年提出想法,历经10多年,是我所做的大型实验中周期最长的,现在终于建成,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文/张浩洋图/谭熏清)
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