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恩平市恩城街道米仓村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从5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实现翻两番;成功申报“美丽家园”项目资金1371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改造;引进投资近4000万元的百亩优质果蔬大棚项目;深化簕菜产业一二三产全链条融合发展,簕菜文化创意园成功晋升国家AAA级景区……这些变化,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张涛的敢想敢干与务实笃行。
“一年干成几件事,几年干成一件事。”自2023年7月驻村以来,张涛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决心,一头扎进米仓村的田间地头和企业农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创新思维和市场化手段盘活资源、引育人才、做强产业,为米仓村绘就一幅景村融合、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新图景。
张涛(左)查看簕菜生长情况。
科学规划
以项目化清单化破局
米仓村作为城郊村,拥有18.9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和25个自然村,城乡接合部特征明显。面对复杂局面,张涛深知规划的重要性。驻村伊始,他用3个月时间走遍村里的田间地头、企业农舍,摸清村情民意。
随后,他迅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行动指南,聘请专业规划团队,以打造“景村融合4A级景区(米仓现代田园综合体)”为目标,以“六个一”项目(米仓共富创业园、簕菜文化创意园、千亩菜篮子基地、新平南路风貌提升、响水龙潭道路改造、米仓村核心片区人居环境改造)为支撑,对米仓村未来五到十年发展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
当涵盖42个具体项目的《恩城街道米仓村典型村建设工作方案(2024—2029年)》最终出炉时,张涛坦言:“初来乍到也曾忐忑,唯有扎实调研、科学规划,以项目化清单化破局,方能找准方向。”
敢闯新路
簕菜链上谋共富
“6888元3次!成交!”去年深秋,簕菜文化创意园的共富菜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菜地“竞拍会”火热举行,市民争相当“菜农”。当天,4000平方米菜地全部拍出,加上意向登记,总成交额近18万元。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活动,正是米仓村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的缩影,生动体现了张涛“敢想敢干”的驻村理念。
“每个不起眼的角落,都可能成为增收的源头活水。”张涛感慨,这印证了他的“敢想”——思路打开,价值自来。如何盘活“沉睡资产”?他推动成立强村公司恩平市米盈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用市场化手段运营。例如,他利用废弃的养鸡场,成功引进江门公用集团投资光伏项目,屋顶建光伏、棚下养鸡,不仅解决了养鸡场厂棚建设资金问题,还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同时,他利用白沙水村闲置的100多亩园地,签约引进江门农控集团负责投资、省农科院设施农业研究所提供技术、强村公司负责提供土地并带动村民参与的“百亩植物观光工厂”项目,为村庄产业发展和村集体、村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大动力。
米仓村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恩平簕菜的核心产区,名声在外。但张涛发现:村里游客虽多,却“看完就走”,留宿消费的少。“如何让好风景变好‘钱景’?”他深入思考,认为留不住游客的症结在于休闲配套薄弱、产业链深度不足。
2023年9月,张涛积极推动米仓村聘任簕菜园创始人李劲新为“乡村CEO”。这一关键人才加入,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他们一方面,推出簕菜茶、啤酒、雪糕等多元化产品,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完善产业链和配套,成功打造集乡村游、野外拓展、农业、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簕菜文化创意园,实现全链条融合发展。该项目还获得江门市青年兴乡创业大赛一等奖。
如今,簕菜文化创意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真正把游客“留下来”,园区年产值达到800万元,并成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科技赋能
扎实推进“数字米仓”建设
推动米仓整体跃升,张涛把人居环境提升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用于村道建设、农房风貌管控、建设“四小园”等,推动乡村风貌整体提升。“我们坚持钻研政策,向改革要红利。”他积极争取各方支持,项目总投入近4000万元。
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张涛积极联动政府、企业、优秀乡亲和群众力量,种植香樟木、黄花风铃木等2600余株,资金全部来自社会捐赠。这背后,凝聚着村干部的不懈努力,更体现了村民对家园日益增强的认同感。
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张涛扎实推进“数字米仓”建设:配合公安部门系统梳理全村门牌,在沙湾片区率先完成1143个门牌精准编号安装,实现“牌对点、点定位”,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随后,联合中国移动恩平公司打造“数字米仓”示范项目,构建集党建、积分管理、居家养老、教育、就业等服务于一体的数字治理系统。全村关键节点架设的60个智能AI摄像头与公安数据互联,初步实现“一屏观全村、一图治全村”的智慧治理目标。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