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患者进行手术。
医生为患者进行眼部复查。
6月11日下午3时,江门市中心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聚焦在19岁少年小浩(化名)的右眼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专科教授黄挺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的显微镜,指尖的缝合针如蜂鸟振翅般在角膜边缘起落,40分钟内完成了16针毫米级的精准缝合——这枚跨越百公里送来的供体角膜,正被小心翼翼地“镶嵌”进少年浑浊的眼球。当术后第二天纱布揭开时,小浩突然指着检测表惊呼:“妈妈,我能看清视力表了!”这场手术,不仅让失明数月的少年重见光明,更标志着江门市中心医院阔别多年后再次成功开展角膜移植手术,为五邑地区终末期角膜病患者打开了通往光明的“新通道”。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从清晰到模糊的世界
一年前,小浩还是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那段时间,他开始感觉右眼视力一天比一天差,但起初并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近视加深。直到去年11月,一次意外撞击后,小浩突然感到眼睛刺痛、畏光,看东西仿佛蒙了一层厚厚的雾。
“当时真的吓坏了,眼前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那种感觉太可怕了!”小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他和家人辗转多家医院,最终被确诊为“圆锥角膜”——一种渐进性角膜扩张疾病,会导致角膜变薄、变形,急性发作时甚至会导致角膜水肿、穿孔失明。
为了寻求进一步诊治,小浩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团队检查发现,他的右眼处于圆锥角膜急性发作期,角膜水肿浑浊,视力仅能达到手动。“当时看到孩子的眼睛这样,我们心里很难受。”小浩的母亲忍不住落泪,“他还这么年轻,以后的路还长,可眼睛却……”
面对小浩的病情,眼科团队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先进行局部抗炎、消肿,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角膜移植手术。然而,角膜移植手术的关键——能否等到供体角膜,却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黑暗中盼黎明
“供体角膜太稀缺了,很多患者都在苦苦等待。”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黄欢感叹道,“我们医院自2016年之后就没开展角膜移植手术了,因为角膜组织必须是自愿捐献,而江门又没有建立眼库,所以角膜组织资源匮乏,广东省每年有2000多名角膜病致盲患者在等待角膜移植。”
在等待供体角膜的日子里,小浩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时而焦虑,时而绝望,时而又燃起一丝希望。“我几乎每天都在问医生,角膜什么时候能到?”小浩说,“那种等待的滋味,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
小浩的父母更是心急如焚。“我甚至想过,实在不行,我就把自己的角膜捐给孩子。”小浩的母亲说,“只要他能重见光明,我什么都愿意做。”然而,医生告诉他们,亲属间的角膜移植存在诸多限制。
在漫长的等待中,小浩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热爱学习的他,不得不暂时辍学,整天待在家里。“我当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陷入了黑暗,看不到未来。”小浩的声音充满了无奈。
而此时,江门市中心医院的眼科团队并没有放弃。一方面,他们积极与外界沟通,寻找供体角膜的同时,不断完善角膜移植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不能让患者失望,一定要想尽办法帮助他重见光明。”该院眼科主任彭超坚定地说。另一方面,黄欢半年来几乎每天都与小浩的母亲保持着微信聊天,只要看到消息,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复。“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以及眼科整个团队,都在时刻关心关注着小浩,我们没有放弃,也希望小浩不要轻言放弃。好在艰难的等待终于有了回应。”谈到此处,黄欢欣慰地笑了。
跨城接力的光明手术
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经过江门市中心医院的积极推进,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决定与江门市中心医院开展专项合作,以支持江门市中心医院重启角膜移植项目。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作为全国顶尖的眼科专科医院,在角膜移植领域拥有国际领先的诊疗体系。两地医院决定携手合作,选定一名适宜患者在“中国器官捐献日”当天共同开展合作后的首例角膜移植手术,经过术前评估,小浩因适应证明确且急需手术而被幸运纳入为本次手术对象。
6月11日14:0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黄挺、广东省眼库主任冀建平及其团队携带供体角膜,抵达江门。“当时我们真的太激动了,感觉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小浩的母亲回忆道。手术前,专家们马不停蹄地来到小浩的病房,进行详细的术前查房及评估。
“孩子,别紧张,手术一定会成功的!”黄挺微笑着安慰小浩,眼神中充满了自信与鼓励。15:00,小浩被推进手术室。主刀医生黄挺、黄欢带领团队早已准备就绪。手术台上,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确无误。
“首先要进行准确的角膜中心定位,这一步就像为手术导航,必须精确到毫厘。”黄欢介绍道,“然后制作植床和植片,分离病变角膜,每一针的缝合都要严格控制间距,既要确保贴合紧密不渗漏,又要避免过度压迫引起眼球变形。”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凝重。医生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显微镜下,他们的双手稳健而灵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仿佛被无限拉长。
40分钟后,当透明的供体角膜稳稳“贴”在小浩的眼球上,显微镜下的角膜形态恢复了规则的弧形。“非常顺利!”手术室里传来轻声的欢呼,这声欢呼,如同黑暗中的一声惊雷,为小浩驱散了阴霾。
从个例到希望的传递
术后第二天,当医生轻轻揭开小浩眼睛上的纱布时,小浩眼前的世界逐渐清晰起来。这一刻,小浩的母亲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紧紧抱住儿子:“太好了,你终于重见光明了!”
小浩的康复,不仅是他个人的幸运,更是江门市中心医院角膜移植项目再次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自2016年以来,我们医院开展的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彭超说,“它填补了我们终末期角膜病治疗的空白,为今后开展深板层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移植等手术奠定了基础。”
6月11日,广东省眼库江门工作站正式成立,这也为江门地区的角膜移植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工作站的成立,将推动我们本地角膜移植技术的发展,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黄欢说,“希望涌现更多大爱的角膜捐献者,一起帮助更多致盲患者重见光明。”“每一枚供体角膜,都是一次生命的延续;每一次手术成功,都是对更多家庭的承诺。”彭超望着术后的角膜植片,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温暖,“小浩的康复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更多困在黑暗里的人知道,江门市中心医院有双‘温暖的手’,能帮他们重新触摸世界的光。”
在小浩的病房里,阳光依旧灿烂。他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世界,心中满是感恩。“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医生们,感谢角膜捐献者!”小浩说,“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而江门市中心医院的眼科团队,也将继续在光明的道路上前行,用他们的专业与爱心,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的灯塔,让那些曾经被黑暗笼罩的世界,重新充满阳光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