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参政议政,调查研究是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抓手。按照“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工作要求,新会区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各界智慧力量,以实干之姿响应发展之需。2025年上半年,新会区政协步履不停,深入基层一线,累计开展70多次专题调研,组织召开20多场提案办理协商会、现场工作推进会,形成20多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与社情民意信息。
踏入7月,新会区政协为期百天的“百日调研季”(4至6月)圆满收官。这场跨越春末夏初的调研实践,新会区政协6个专委会联合11个镇(街)联络组在100个日夜更迭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道路交通优化升级等领域精准发力,交出一份有着调研广度与思考深度的履职答卷,为新会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协商民主的鲜活动能。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通讯员 武有
1.关键词:人工智能
根据广东省整体发展规划,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迈向数千亿元新台阶。4月起,新会区政协提案和联络委员会携《关于以人工智能赋能新会新型工业化的提案》,多次组织召开办理协商会议,联动提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企业代表及提案人,通过“三方协商”机制,扎实推进提案落实工作。
6月,新会区政协提案和联络委员会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江门联通公司调研。
4月28日,新会区政协提案和联络委员会联合九三学社新会区基层委员会,携手提案人、提案主办单位,共同走进鹏厦大族机器人智造园开展实地调研。
“鹏厦大族机器人智造园的建设,点亮了新会智能产业尤其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明灯。”九三学社新会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陈东建议,抢抓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和深江高铁加速推进的历史机遇,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已投产企业增资扩产,全力促进产业链的补链强链与集聚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新会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引擎。如何强化对重点产业的赋能,以人工智能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新会区政协委员刘洁明建议,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产业与科技的双向赋能,全力打造新会经济新支柱。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应用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联动协同,助力新会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据介绍,新会区通过政策引导、场景拓展、平台搭建与人才培育的多维发力,全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已达20家,产业规模持续扩容。作为江门首个机器人产业园,鹏厦机器人智造园预计今年10月竣工,首期2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吸引14家企业签约入驻,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政务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场景的落地,显著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和企业生产效率。”新会区政协提案和联络委员会负责人表示,5至6月,该专委会多次组织委员到区内人工智能制造端企业,详细了解应用端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自身发展的现状。该委员会还到江门联通公司,以及深圳市宝安区开展专题调研,交流推动现代智能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升产业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经验,力争从政策协同、技术攻关、产业生态等方面,为新会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
2.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贯通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关键纽带,覆盖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等上下游环节,是驱动制造业技术革新、提升生产效能的关键环节。自“百日调研季”启动以来,新会区政协经济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关于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引育工作,推动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开展深度协商办理,先后走访佛山、珠海的3家科创中心,并深入新会区9家企业,累计开展6次专题调研活动,广泛收集30多条意见建议,全面摸清产业发展脉络。
4月,新会区政协经济和资源环境委员会赴顺德广东工业设计城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专题调研。
“生产性服务业涵盖10个大类、35个中类、170多个小类,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高质量制造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动能。”新会区政协经济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钟剑波介绍,今年,该专委会创新构建“专委会+党派+联络组+社团”协同履职模式,开展区内外联动调研。同时,举办“企业家委员话发展”主题履职活动,围绕“缺什么、补什么、怎么补”三大维度,凝聚多方智慧,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5年,新会区聚焦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科技金融赋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升级。6月17日,新会区政协经济和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提案办理单位负责人,赴珠海香洲区创港中心、模数空间等产业集聚平台开展专题调研。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创新驱动、人才集聚的显著特征,建议以枢纽新城规划优化为契机,将今洲路沿线打造为‘工业设计+企业孵化’特色集聚区。”新会区政协委员田申提出,借鉴珠海格力电器、塞纳打印科技等企业经验,鼓励新会龙头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开放服务资源,培育独立运营的第三方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专业化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现代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配送效率,能有效增强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结合新会区“2+2+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契机,新会区政协经济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黄凯梅建议,在江睦园区、凤山湖园区科学谋划建设物流园项目,精准匹配制造业供应链需求,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保障资源安全及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2024年,新会区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为核心,协同推进渔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其中,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规上产值达77.6亿元;崖门镇深耕海洋产业,在远洋捕捞、水产养殖等四大领域累计投入超50亿元,成效显著。
5月,新会区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围绕“加快向海拓展新空间,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经济引擎’”主题,组织委员到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调研。
5月28日,新会区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牵头,组织提案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围绕《关于加快向海拓展新空间,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经济引擎”的提案》展开专题调研。
“海洋经济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促进经济增长、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案人、民革新会区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于5月28日经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这是我省首部海洋经济专项法规,为建设高水平“海上新广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船舶制造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与滨海旅游等新兴业态形成发展合力,我区应持续深耕产业链延伸,聚焦产业链关键及薄弱环节精准招商。”新会区政协委员陈伟栋提出,要通过定制重点项目个性化招商方案,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项目落地,全力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化发展。企业需坚守科技创新理念,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海洋经济对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大局意义深远。”新会区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林锦云直言,5月29日,该专委会围绕“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到新会区交通运输局调研,建议强化统筹规划,精准定位功能分区,着力构建集约化、规模化的“公共运输+临港产业服务”的港口码头新格局。“新会临港经济发轫于拆船业,凭借银洲湖黄金水道与崖门出海航道的天然优势,已形成以船舶制造、港口物流、海工装备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未来,只要坚持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我区海洋经济必将在绿色转型与区域合作中激发更大潜能,实现水经济高质量发展。”林锦云说。
4.关键词:现代设施化养殖
“现代化农业在‘百千万工程’中扮演着‘转换器’角色,其意义不仅在于数字指标的增长,更在于形成‘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6月6日,新会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为推动《关于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化养殖产业的提案》落地,组织提案人、相关单位及基层水产协会负责人,赴广州市南沙区开展专题调研。
7月,新会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到大鳌镇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现代设施化养殖产业专题调研。
“南沙区在智慧渔业装备应用、尾水生态处理、品牌建设及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睦洲镇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清晰方向。”睦洲镇水产协会负责人杨超明表示,将积极向协会会员推介南沙区的经验做法,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科技赋能,提升养殖水平。
据悉,近年来,新会区紧扣现代设施化养殖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政研企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长期科研协作关系,开展“可控生态养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研究。同时,引入新会中集渔业科技事业部建设大鳌试验基地现代化水产养殖项目,打造“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推动养殖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7月4日,新会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再度组织政协委员到大鳌镇调研现代化设施养殖产业。
“新会中集渔业科技事业部建设的大鳌试验基地现代化水产养殖项目,通过智慧养殖管理平台,实现水质、养殖密度、投喂量等数据实时监控与精准调控,单位产量达到传统土塘养殖的10至15倍,年均养殖次数可达5至6造。”新会区政协常委林国正认为,设施化、智能化、生态化是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鳌试验基地现代化水产养殖项目成功推动大鳌镇水产养殖向智能化、现代化加速转型。
“现代设施化养殖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突破,对我区乃至整个农业领域发展意义重大。”新会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负责人指出,从产业层面看,现代设施化养殖从产业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布局、延伸链条;在生态与社会层面,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减排,又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该负责人建议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多元举措,为新会设施化养殖产业注入“蓝色动能”,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5.关键词:侨村共建
新会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达80余万人。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推动“侨力量所能”精准对接“乡村建设所需”,是新会区推进“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之一。
7月,新会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围绕“以‘侨村共建’助力‘百千万工程’”主题赴梅州市调研。
5月21日,新会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联合区委统战部、区侨联赴三江镇良德冲村、古井镇霞路村开展调研,就《关于深化侨文化交流合作,以“侨村共建”助力“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的提案》召开提案办理推进会。
“我区侨村兼具生态资源与侨文化资源双重优势。通过侨村共建,可推动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侨文化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促进农文旅三产融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新会区政协常委何福乐认为,侨胞群体蕴含的资金、技术与人脉资源,既能吸引海外侨资回乡兴业,又能通过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近年,我区在推动‘红色美丽侨村’建设的过程中,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强的乡村振兴样板,为深化‘侨村共建’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会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梁文伟介绍,崖门镇京梅村以蔡李佛武术文化为核心,打造“功夫侨村”IP,今年举办国际武术交流大会,吸引30多个国家的武术爱好者线上线下参与,带动旅游收入增长25%;位于良德冲村的三江侨史文化展览馆建成开放,陈列263件侨批、旧照片等珍贵展品,成为侨胞寻根问祖的精神地标。
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新会区依托“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成功引进亿元以上侨资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超80亿元。其中,马来西亚侨胞投资的京梅村金溢莲雾种植家庭农场已正式运营,融合文旅与观光农业,预计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约3000元。
“侨村是海外侨胞的精神家园,侨村共建既是对乡亲的情感回应,更能强化华侨华人的‘根脉意识’。双水镇巴贝高庄园、司前镇天健园区等项目已成为侨资赋能乡村振兴的标杆样本,而三江镇良德冲侨史馆等文化工程的落地,则为传承侨乡文脉、讲好侨乡故事构建了全新载体。”新会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强调,深化侨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新会区“侨村共建”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必将使侨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侨村共建”成为驱动新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6.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实现区域间经济、空间、行政、生态的多维融合,本质是通过‘联动’破除‘孤岛效应’。”6月5日,为推进重点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提案》办理工作,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联合民建新会区委会,深入崖门镇、古井镇、圭峰会城等镇(街),开展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
6月,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到古井镇开展“推进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
“今年以来,我区持续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圭峰会城、潭江、银洲湖东岸、银洲湖西岸四大一体化发展区已建立‘揭榜挂帅’考核机制,统筹实施园镇规划、产业招商等六大‘一体化’工程,推动产业错位发展,例如,银洲湖西岸发展区聚焦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东岸着力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但在要素流动效率、公共服务均衡性等方面还要努力提升。”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负责人指出,当前,新会区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实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打造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的目标,关键在于构建长效协调机制,让“1+1>2”的协同效应充分释放。
从圭峰会城到崖门镇、古井镇,再至鹤山市共和镇……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足迹遍布多个镇(街),悉心探寻推动区域一体化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升级的实践路径。6月17日,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区直相关部门赴鹤山市共和镇,实地考察共和生态公园、中欧创新中心、工业城行政服务中心及养老服务中心,全面调研该镇在城镇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举措。
“检验城镇区域一体化成效,需聚焦城乡规划协同性、基础设施联通性、产业发展联动性、公共服务共享性及生态环境共治性等维度。鹤山工业城创新‘一城三镇’建设模式,通过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发展,以城镇功能反哺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其在产城融合领域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新会区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负责人指出,产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尺,城镇区域一体化涉及经济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多元领域,需凝聚各级各部门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下放镇(街)的涉企权责事项清单开展系统性梳理,以智能技术赋能涉企公共服务,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