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芳华汇盛“景” 弦歌不辍育新“贤”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22 07:30   

景贤学校老师们为中考考生加油。

景贤学校老师们为中考考生加油。

景贤学校师生面对中考,满怀信心。

景贤学校师生面对中考,满怀信心。

中考放榜后,景贤学校部分师生相聚校园,分享喜悦。

中考放榜后,景贤学校部分师生相聚校园,分享喜悦。

景贤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图为开学仪式上的师生志愿者合影。

景贤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图为开学仪式上的师生志愿者合影。

    2025年江门中考成绩揭晓之际,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以下简称“景贤学校”)的校园里,新修剪的树木舒展着枝叶,满眼生机。150余名学子达到江门一中录取线的消息传来,师生短暂相聚的欢腾与满校的喜悦交织,为这所承载265年文脉的百年名校,又添了一抹亮眼的光彩。

    这一数字虽不及鼎盛时期,却在公办学校生源面临挑战的当下实现逆势增长,以绝对优势稳居全市公办学校首位。这份成绩的背后,是科学备考的智慧、精细培育的坚守、家校共育的合力,更是从乾隆年间的景贤书院到如今“一校两区”现代化校园中,“景行维贤,超卓阔远”校训深植血脉的生动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景贤学校在教育教学领域成绩斐然,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校”“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校”,勇立课改潮头,不断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变革,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它还是“广东省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江门市项目式学习标杆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教学环境,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文/江门日报记者 娄丹 实习生 付晨雨 图/娄丹 学校提供

    精准施策:构建科学备考“坐标系”

    全力以赴地备考,是学校、师生共铸荣光的基石,托举期许的臂膀。在中考备考中,党委书记张文伟带领党委班子调研学情、制定方案,组建领导小组跟踪备考,统筹资源、强化家校协同,以党建引领教风学风,激励师生昂扬冲刺。校长麦剑平牵头成立学科骨干攻坚组,带头听课评课、编复习资料,推行“分层教学、靶向突破”,主导临界生“导师承包制”,组织“校长面对面”座谈,以扎实举措保障冲刺推进。

    “备考如登山,路径清晰方能行稳致远。”景贤学校九年级三位级长陈伟华、王丽霞和唐敏妮,共同道出2025届备考的核心思路。在景贤,备考不是盲目的题海战术,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科学体系,如同为学生绘制了清晰的“成长导航图”。

    三轮进阶,步步为营。九年级伊始,教学团队便依据新课程标准与学情,敲定严密的三轮复习计划:一轮复习聚焦“夯实基础”,系统梳理初中三年知识点;二轮复习主打“专题突破”,针对中考高频考点与学生共性薄弱环节,定向攻克重难点;三轮复习则进入“模拟实战”,不仅复刻考试全流程,更着力打磨应试心态。作为级长,陈伟华统筹全局,制订备考计划,明确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统筹等;定期召开备课组长会议,推动学科协同发力,确保教学资源高效共享、难题及时化解。王丽霞强调:“各阶段无缝衔接,各学科协同推进,让整个备考过程有条不紊。”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景贤学校的备课从不是孤军奋战,在学校注重群策群力的理念指引下,教导处带领各学科组坚持集体备课与听评课,从知识点讲解到习题设计,从课堂互动到课后辅导,都经全组老师反复打磨。语文组逐字逐句推敲文言文翻译的“最优表达”;数学组共同研发“一题多解”题库;英语组探索“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常觉“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被点燃。

    每一次模拟考试,都是宝贵的“诊断书”。每次大考后,学校都会组织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师生共同“把脉”,精准定位知识漏洞与思维误区。正如陈伟华所践行的“细”字诀,通过表格化管理让教与学的每一步都清晰可溯,确保漏洞无处遁形。

    全员导师制是备考的坚实支柱。“无助时,总有导师及时介入。”这是学生们的共同感受。唐敏妮说,景贤学校推行全员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约10名学生,既是“学业导航员”、也是“心灵守护者”。老师走近学生,润心护航,守护成长,为学生建立动态“成长档案”:为优生设定卓越目标,提供优质资源;帮中等生克服惰性,稳步提升;助待进生重建信心,夯实基础,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分层培育: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芒

    在景贤学校2025届达到江门一中录取线的150余名学子中,既有常年稳居年级前列的“种子选手”,也有从B+逆袭的“黑马”,更有克服偏科、实现均衡发展的“进步之星”。这份多元的优秀,源于学校“分层而不分等”的培育智慧。

    入学之初,学校就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强弱项、性格特点甚至思维习惯,量身定制“成长套餐”。对优秀学生,开设“思齐班”提供拓展性课程。

    “思齐班”里的两位同学——九(3)班的雷凯淦、九(4)班的陈明乐,一起被江门一中启超学院录取,友谊延续至高中。回顾在景贤学校的成长之路,他们深有感触:“在‘思齐班’老师的带领下,我真切走过了从青涩迷茫到逐渐坚定的蜕变。这份在景贤沉淀积蓄的底气必将成为我破浪前行的一块压舱石。”

    对于临界生,建立“专属成长档案+导师制”模式,由专属导师每周至少一次谈心谈话,“面对面诊疗”,从学习方法、心理状态到生活关怀全方位介入。九(4)班学生黄显壹入学第一次考试排名250名左右。她的导师每周陪她分析错题,制定学习策略,最终,她逆袭进入年级前列,被保送江门一中。

    “导师制”之外,景贤学校的小组制合作学习是学生最认同、最推崇的学习方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模式,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小组间还会开展“PK赛”,获胜小组能得到“优先选座权”“免一次作业”等奖励,暂时落后的小组则一起讨论改进方案。

    九(15)班是小组合作的“模范班”,班主任贾玉文定期组织“小组复盘会”,让每个组员说“我为小组做了什么”“小组帮了我什么”。这种团队意识让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最终该班上江门一中线人数达27人,居全年级首位。

    班级内部,“小组合作学习”是激活潜能的引擎。九(2)班班主任陈惠玲深谙其道:“初一即组建学习小组,集中就座,利于互助。”推行“师徒结对”,让学科优生担任“小师傅”,帮扶薄弱伙伴。

    九(3)班班主任何志华组织的“难题攻坚组”,使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攀越高峰。该班学生钟雨希的经历是最好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我学习有了突破。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大家成绩稳步提升,我也在中考取得了显著进步。”这种“抱团成长”的模式,将个体奋斗升华为集体力量。

    在九(4)班,班主任周佩蓉组织的“小组PK赛”,内容覆盖课堂积极度、作业检查质量、考试提升率等多个维度,营造出“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这种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使得班级整体学习动能澎湃,小组平均分在学期内实现了显著跃升。

    德育护航:让成长有力量更有温度

    “成绩是枝叶,品德是根基。”张文伟的这句话,在2025届中考中得到生动印证。在紧张的备考中,景贤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用理想引领方向,用关爱滋养心灵。

    “为什么要努力?”这是九年级班会课上常讨论的话题。老师们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分享,从“景贤学长如何在大学实现科研突破”到“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成长”,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只为了分数,更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每个班都会设立“荣誉角”,展示学生成果,每周围绕学习动力、时间管理等主题开展班会,用励志故事激发学生斗志。

    与老师们对话,发现每位老师都有独家“育人秘诀”。在九(4)班,周佩蓉老师的育人秘诀深深烙印在一条朴素的班规里——“人前人后一致,将心比心待人”。该班学生陈明乐对此深有体会:“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人’成为全班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学业精进奠定了坚实的德行根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景贤学校十分注重体育锻炼,建立了“三阶四维”训练体系:基础体能+专项技能+心理调适,通过每日大课间集中训练、课后临界生专项辅导等措施,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研发校本化训练课程包,建立“一生一档”动态追踪系统,对临界生实施导师制帮扶。常态课与专项训练结合,针对薄弱学生额外安排专项训练。这样的策略不仅让学生在中考中体育成绩保持优秀,也为备考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

    “备考就像跑马拉松,不仅要拼体力,更要拼心态。”冲刺路上,心理健康是隐形竞争力。学校高度关注升学压力下的学生状态,构建全方位的心理支持体系。心理老师会定期开展“压力管理讲座”,个体辅导,教学生用“深呼吸法”“积极暗示法”调节情绪,帮助学生调适心态,保持积极乐观。何志华老师考前组织“减压班会”,鼓励学生分享焦虑、互相打气,让学生认同集体、亲近师长,在情感支持中无惧挑战。

    家校协同:让教育成为温暖合力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奏,而是家校的合唱。”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家校携手的温暖故事。从家长走进课堂的“开放日”到深夜与老师的微信沟通,从共同制定的“成长计划”到考场外的默默守候,家校双方用信任与配合,为学生编织了一张坚实的成长护航网。

    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学校建立完善的沟通体系,通过家长会、家访、班级群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指导家长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有效监督学业,减少干扰因素。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还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职业故事。家委会协助组织“农田体验”“养老院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扎根,也在沟通和活动中让家长明白,“原来家长要做的是‘搭脚手架’,而不是‘替孩子爬楼’”。

    “我对景贤学校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绝对的信任,选择这里,我们很庆幸。”九(15)班学生李奕铭的爸爸感慨道。他坦言女儿刚入学时成绩并不突出,小组家长会成了关键的转折点。“那次家长会特别触动了她,真正点燃了她的内驱力。”他回忆,全班8个学习小组分别召开,每次长达3小时,虽然“很费老师”,但效果显著。“每个孩子和家长都敞开心扉,分享、借鉴、反思。孩子们深受触动,不少都流了泪。”李奕铭也表示,那次会后,她的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学习投入度显著提高,成绩稳步提升。她的爸爸由衷赞叹,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助力孩子成长。

    九(20)班学生曾心悦的妈妈同样对学校深表认同:“老师负责任,水平高,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更可贵的是特别注重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而非强制‘填鸭’。”她说,孩子初中三年成长很快,言语之间,欣慰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师者匠心:共生成长以微光聚星河

    清晨6:40,九年级教学楼的灯光已次第亮起,陈伟华的身影早已出现在走廊——这个坚持了9年的习惯,是景贤教师群体的缩影。230名教职工中,60名研究生学历教师、20余名市级以上名师组成的“育人军团”,用“勤、观、导、细”四字诀,将“应试备考”升华为“成长赋能”。

    各学科备课组长以专业引领为核心,牵头搭建高效备课平台。他们精准把握课标要求,梳理学科知识体系,组织组内教师研磨教材、共创教案,将分散的教学经验凝聚成系统的教学策略。

    在组长们的统筹下,备课组形成“集体研讨—分工打磨—试教改进”的闭环,让每一节课都凝结团队智慧。学生则在这些凝聚共识的课堂中受益,师生实现“共备”与“共学”的良性循环。

    育人智慧不但体现在老师教学中,也蕴藏在细节里:级长陈伟华教学有针对性且富有时政视野,常以“时光阅读”、趣味英语Chant点燃课堂。他的抽屉里常年备着创可贴、风油精,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用自己的奖金买了“进步奖”小礼品;英语老师郑依静“人美心善”,牺牲休息时间答疑解惑,会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并送上祝福;物理老师何志华鼓励自主钻研,耐心解答;政治老师陈惠玲善将理论融入生活,让知识鲜活深刻。

    同窗情谊是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九(3)班学生杨米乐与钟雨希,三载节假日相约图书馆学习,最终双双圆梦江门一中。九(15)班学生黎钰涛与李奕铭,一人善规划时间,一人上演400名到A++的逆袭传奇,在小组学习中互相成就。这份同窗共进的情谊,是景贤学校“共生共长”理念的生动缩影。

    在景贤学校265年的文脉里,从来不缺优秀的成绩,但更珍贵的是那份“不放弃每个孩子”的教育初心。正如麦剑平所说:“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跨过一条分数线,还让他们带着力量和温度,走向自己的星辰大海。”

    当150余名学子带着母校的印记走进江门一中,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分数,更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抗挫折的韧性”“与他人合作的智慧”——这些,才是景贤学校给他们最宝贵的人生答卷。对景贤学校而言,最好的宣传不是数字,而是多年后,这些学子回望青春时,会说:“在景贤学校的三年,我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成长。”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