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过补习班,中考764分的谢王亮火了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23 07:31   

谢王亮分享学习经验。

谢王亮分享学习经验。

谢王亮与老师、母亲(右一)合影。

谢王亮与老师、母亲(右一)合影。

扫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要学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从小学到初中没有上过补习班……”7月17日中考放榜当天,大标题为《江门学子中考764分》的短视频在江门日报青苹果视频号发布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截至发稿时,视频阅读量超28万。视频中的主角是来自江门市港口中学的初三毕业生谢王亮,他的中考分数在蓬江区学校所有考生中排名第一。

    普通工薪家庭、父母没上过大学、补习班零投入……谢王亮身上这些标签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学习秘诀?答案,或许就藏在他十年如一日的书桌旁,藏在他那支订正了三年作业的红笔里,藏在他的日常生活点滴里。

    文/曾婧 图/受访者提供

    从小坚信 “学习是最好的出路”

    初见谢王亮,是在江门市港口中学的课室里。这位刚中考完的少年,穿着干净朴素的校服,安静地坐在父亲身旁,眼神沉静,透着超越同龄人的沉稳和内敛。

    十多年前,谢王亮的父母从江西来到江门打工,两人工资加起来刚够维持家用。家里两个姐姐早已成家,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谢王亮从小就知道“物质条件比不过别人”。“学习是最好的出路,想过得好,就得自己拼。”谢王亮说。

    “从小学到初中,他从没提过要上补习班,知道家里条件不允许。”谢王亮的爸爸谢先生说,夫妻俩文化程度不高,平时辅导不了作业,能做的就是陪着孩子。晚上孩子写作业时,他们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就坐在旁边看书。“我们帮不上学习,至少能让他安安心心地读书。”谢先生说。

    在谢先生的记忆里,儿子从小就“坐得住”。初中三年,他总是抱着课本在书桌前待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自己翻书琢磨;周末除了帮家里做些家务,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或预习新课。“他性子稳,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虽然偶尔会玩玩手机,但是从不沉迷,到点就关。”谢先生笑着说,这孩子从不让人操心。

    优秀背后 源于他对学习纯粹的热爱

    在江门市港口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眼中,谢王亮的优秀是“水到渠成”。

    “他值得!”谈起谢王亮,班主任杨静滔滔不绝。“他是我教过最乖、最沉稳的学生。你能在他身上看到对学习十分纯粹的热爱。”杨静说,“这三年来,他的每一次作业都没有马虎过,完成质量和效率都特别高。因为喜欢,所以他还提前自学了高一数学的函数与导数。也多亏了这份喜欢,让他在中考数学解答难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杨静眼中的谢王亮,不仅学习上有强大的内驱力,更有着无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同学有问题问他,他都会耐心解答,拆解得清清楚楚。换座位征求意见时,好多同学都会在纸条上写‘希望坐在谢王亮附近’。”

    “交给他的事,完全不用担心。”语文老师李丽瑰对谢王亮赞赏有加。作为语文科代表,谢王亮总能把听写、背古诗等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的语文作业不收答案,让学生完成后自行订正。谢王亮的作业里,无论是黑笔写的答案,还是红笔订正的地方,都特别端正、仔细、清晰。除了答案,他还会写清楚错在哪、为什么错,以及涉及的知识点是什么。整整三年,天天如此。”李丽瑰欣慰地说。

    “课堂上,他的眼神永远是亮的。”英语老师陈佩玲对谢王亮接近满分的英语成绩并不意外,在她看来,谢王亮优异的成绩,离不开他日复一日的“课堂吸收”和“主动钻研”。“他在课堂上就能把知识点吃透,作业字迹工整、用心,遇到捉摸不透的问题会立刻请教。”陈佩玲说,“他上课时特别专注,这种状态让他的学习效率很高。”

    同学们眼中的谢王亮,是“自律的榜样”。“他课堂上全程紧跟老师思路,课后能按计划完成任务,还会主动整理知识框架。”同学吴佩琦说。同学张坤健则佩服他“能自己钻研还愿意分享”:“他会自创题目帮大家巩固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劲头很感染人。”同学邝思颐觉得,谢王亮的高效来自“课堂专注”和“课后整合”:“他能把零散知识整合成体系,遇到问题不逃避,这种心态特别好。”

    带来启示 “教育不必依赖额外的资源堆砌”

    “课堂上让学生‘吃饱吃好’,课后就不需要额外‘加餐’。”江门市港口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农广钟认为,谢王亮的成功,印证了“教育不必依赖额外的资源堆砌”的道理,“我们一直强调课堂要提质增效,老师必须精讲善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成长的支点,不断进步。”

    面对当下普遍的“全民补习”焦虑,农广钟也给出了清晰的观点:“新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不再只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培养合作精神,如何提升思维创新能力。单凭补习班去补充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以及考试的要求。”他呼吁家长转变观念:“家长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劳逸结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