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蒌镇西海村以非遗为笔、以振兴为墨
编织技艺激活发展新动能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24 07:30   

冲蒌镇西海村通过校地协作、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举措,推动产业提质、民生改善、文化传承。

冲蒌镇西海村通过校地协作、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举措,推动产业提质、民生改善、文化传承。

    晨曦初染,冲蒌镇西海村的编织展览馆热闹不已。当地村民相聚在这里,用布满岁月刻痕的双手将编织材料在指间灵巧穿梭,箩筐雏形渐显。馆外,全新的村道整洁蜿蜒,碉楼古朴静立,池塘碧绿清澈。这幅生机勃勃的图景,是该村精心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西海村锚定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目标,以编织技艺为核心抓手,通过校地协作、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举措,推动产业提质、民生改善、文化传承,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提供实践样本。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轩

    校地携手 老手艺飞出“云”端新天地

    冲蒌编织,是一门源于南宋、根植于土地的古老技艺。

    过去,西海村村民以竹藤为材料,凭一双巧手编织出箩筐、簸箕等实用农具。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沉淀为独特的文化胎记。

    如何让深藏乡野的瑰宝重焕光彩?西海村借力“百千万校地通”机制,与高校青年突击队架起桥梁。村内编织展览馆化身非遗直播间,大学生手持一件件形制古朴、纹理精巧的竹编工艺品,将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传统技艺瞬间跨越田野阡陌,直抵万千网友。校地协作不仅为冲蒌编织提升了知名度,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的校地合作新范式。

    以此为契机,西海村巧妙整合南洲编织文化与河洲侨乡资源,对碉楼、古书院精修细葺,将传统编织工坊升级为沉浸式体验中心。走进工坊,游客不仅能看到老师傅展示冲蒌编织绝活,更能亲手体验竹篾在指尖跳动的韵律。去年夏天,冲蒌镇非遗体验夏令营在此举办,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脉络,非遗传承由此从静态保护迈向活态传播。

    党建引领

    小车间编织家门口“共富链”

    产业兴村,关键在富民。想要富起来,就要做大做强村里的产业。

    西海村创新推行“党建+产业”“党建+车间+农户”模式,党员致富带头人率先行动,将一度外流的编织产业引回村庄。

    “企业把订单和原材料送到‘家门口’,我们有空就来编,计件拿钱,每月能多挣2000多元!”在西海村的编织车间里,20余名村民正埋头工作,村民容阿婆手指翻飞间,一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雏形显现。据悉,这个编织车间精准对接村中富余劳动力与低收入群体,形成“企业下单、村民编织、统一收购”的闭环链条,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增收。短短两年,村、组两级总收入从267.99万元稳步攀升至280.12万元,党建引领下的富民产业体系,正日益强健西海发展的筋骨。

    乡村振兴,宜居是底色。西海村善做“减法”文章,改善村容村貌。农房风貌提升、巷道硬底化、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卫生公厕建设……一系列基础工程接连铺开。村头那片曾是杂物堆积的荒地,如今已是绿草如茵、点缀精巧凉亭的休闲公园;昔日淤塞的池塘经过清淤,重现清澈明净。

    更令人振奋的是,村民成为环境蝶变的主人翁。西海村通过村民议事会、入户动员,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村民自发筹资超百万元投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号召,村中公共区域新植的树木迎风吐绿。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共建共享的自觉在西海村悄然生长。

    从南宋竹影中走来的冲蒌编织,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里被重新擦亮。西海村编织出的不仅是一件件精巧器物,更是一个“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活力新村,为“百千万工程”实践写下充满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