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镕城向社区居民普及新能源汽车知识。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教研室负责人方镕城的一天,总是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每天早上7点,他会准时送孩子上学,然后匆匆赶往学校,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晚上,当大多数人都已归家享受家庭的温馨时,他却常常在办公室或实验室里忙碌到深夜 11点以后。对于这样的生活节奏,方镕城早已习以为常。在江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领域,方镕城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主持“一种节能环保型环卫清洗机”等5项江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一种手摇式通用型汽车弹簧拆装工具”等实用新型专利4项,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新能源汽车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侨乡这片创新沃土上,方镕城用七年光阴,将爱国热忱、创新锐气、育人温情熔铸成一把钥匙,打开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普及与人才培养的大门。他的故事里,藏着科技工作者最动人的模样——把论文写在侨都大地上,把初心刻在三尺讲台上。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课堂里的“强国梦”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
“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每提升1%,续航里程可增加约6公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赛场就多一分底气!”在《新能源汽车实训》课堂上,方镕城正举着一块锂电池向学生们进行讲解。在他看来,每一项技术的小创新,都能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升级。
方镕城始终将爱国情怀贯穿于课堂之中,通过分享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案例、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国际形势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业使命感,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2022年,方镕城所授的《新能源汽车实训》课程获得校级教学典型案例立项。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学生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
除了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方镕城还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大赛训练,总是亲自指导学生,从理论讲解到实践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有一次,他的爱人带想念爸爸的孩子到学校,看到的是方镕城带领学生检修教学设备的场景——汗水浸透衣背,他却全然不顾,眼中只有设备与学生。孩子虽有失落,却很快生出敬佩。他的爱人曾评价他:“我嫁给你,你嫁给学校。”这句话虽略带调侃,却道出了方镕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方镕城的指导下,该校多名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产出”多篇学术论文与专利成果;多人成功进入知名企业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实验室的“真较劲”
让每个数据都经得起检验
“再测一次!误差0.5毫米也不行!”在教研室,方镕城正盯着学生校准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快速检测平台。这个由他主持的江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每个数据都经过他反复调试,“学生将来要进入生产科研一线工作,现在练的每一手都得扎实。”
教学中,方镕城始终秉持求实精神,严谨治学。在教研室里,他亲自参与设备研发与改进,根据教学需求和行业实际,不断优化实验设备与流程,保障教学顺利开展。同时,他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操中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与技能。
“新能源汽车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既需扎实理论基础,也离不开丰富实践经验。”为了让创新接地气,方镕城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他与企业紧密联动,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应用,不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更为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支持。这种校企协同模式,既深化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也加速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落地与普及。
在方镕城的带领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主持“一种节能环保型环卫清洗机”“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快速检测平台”等5项江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并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一种手摇式通用型汽车弹簧拆装工具”“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升降拆装台”“汽车故障模拟器”“一种节能环卫清洗设备”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群众家门口的“科普员”
让科技创新温暖每个角落
“方老师,我的车充电时总跳闸,是不是坏了?”周六上午,蓬江区一社区内,居民围着方镕城问个不停。他蹲在充电桩旁,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是过载保护,夏天开空调充电要注意……”
在方镕城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技术突破,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接纳。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提升,不少群众对电池安全、充电技巧等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因误解产生抵触情绪。“技术再好,老百姓不会用、不敢用,也是白搭。”这是他投身科普的初衷。
2023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教育科普基地成立后,方镕城成了“流动科普员”。业余时间,他带着学生深入社区和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他通过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和企业员工普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和技术要点,从电池保养到充电桩使用规范,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
方镕城常说:“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是要让群众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正是这份信念,让他的科普活动既有专业深度,又接地气,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使用中的难题,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