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简家琳 通讯员/何欣臻) 7月17日,一艘拖轮停泊靠岸,船尾软管与岸基提升泵接口精准对接,伴随工作人员按下电源开关,船上积存的含油污水沿着管道有序“上岸”,新会区首个船舶水污染物公共接收点在原新会客运港旧址正式投入运营。新会区在有效解决船舶污染物“接收难、上岸难、处置难”这一长期难题上取得关键突破,为区域绿色航运发展注入新动力。
长期以来,部分码头设施老旧、接口不统一、转运链条断裂等问题,导致到港船舶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难以顺利上岸,不仅影响了航运环境,也给污染防治工作带来挑战。新会区交通运输部门与海事部门联合调研码头实际情况后,提出建设船舶水污染物公共接收点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区国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江门市新会港航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利用原新会客运港建成船舶水污染物公共接收点,成为新会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航运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现场,记者看到,该接收点设施规范齐全,红、蓝、绿、黑四色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2台大功率提升泵分别对应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接口,流量计实时显示接收量。据了解,该接收点成功对接市政环卫、城市污水管网、油污水处置单位,实现了船舶水污染物处理全过程可追溯。
据介绍,目前,该接收点对船舶生活垃圾实施免费接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按成本价收取。其中,含油污水暂存至密封罐,由第三方处置单位定期转运。按照要求,船舶水污染物的接收、转移和处置等环节,均通过单证实现前后端有效衔接。此外,该接收点已与相关方签订三方协议,形成“船上储存——港口接收——市政处理”的闭环链条。下一步,该接收点将接入广东省船舶水污染物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船舶预约排放、执法在线核查的“智慧监管”。
据了解,接下来,新会区交通运输部门将持续做好港口码头船舶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港口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全区普通货物码头已实现岸电设施全覆盖,后续将通过不断提高内河码头岸电设备的使用率,加快绿色航运发展步伐,持续推进水路运输结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