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能。受访者提供
“当浩瀚戈壁中巍然矗立的发射塔架闯入眼帘,那一刻,我彻底被震撼。这趟旅程,更让我感受到艺术与科技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勾勒出国人精神与物质世界探索的画卷……”昨日,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江门幼专”)艺术教育学院美术、书法教师何德能在自己的画室和多位学生分享前不久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旅。7月20-23日,何德能受邀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指控中心,参加“古今双飞天、圆梦在酒泉”飞天主题文化进军营活动。活动中,他和当地军人、科研人员等深入交流,以“敦煌艺术与航天科技的情缘”为主题带来了一场艺术讲座,并现场作画,赠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活动结束后,何德能受邀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指控中心“御箭牧星文化大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实习生 付晨雨
成为全国6位受邀艺术家之一
作为著名画家李可染再传弟子,何德能拥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与广阔的文化视野,在江门艺术教育领域耕耘34年。他还是北京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李小可艺术名家工作室画家,黔东南苗岭画院院长,先后荣获全国中国画小品优秀奖、中美协举办廉政文化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教育部全国教师美术优秀作品奖、笔墨中国作品优秀奖等。
去年,何德能通过业内人士介绍,成为文化企业敦煌正觉写经院的书画名家。该机构常年与部队开展“文化进军营”合作活动,彼时已开始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甄选艺术类专家。何德能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及作品。
今年5月下旬,何德能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需再次提交详细简历与作品”的通知。最终,经过筛选、专业审核、政审等流程,他从全国各地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6位受邀参加“古今双飞天、圆梦在酒泉”飞天主题文化进军营活动的艺术家之一。
以“敦煌艺术与航天科技”为主题做讲座
7月20日,何德能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活动期间,他跟随专家们的脚步深入发射中心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国家航天事业成果。
7月21日下午,何德能以“敦煌艺术与航天科技的情缘”为主题,面向发射基地的军人及科研人员开展艺术讲座。“在中华艺术的长河中,‘飞天’是最具浪漫色彩的意象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那些挣脱地心引力的精灵们,身着飘曳的长裙,肩披轻盈的彩带,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自在翱翔。虽然没有羽翼,却凭借灵动的线条与舒展的姿态,将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凝固成永恒的艺术。而你们,正是将这千年梦想照进现实的造梦人。当‘神舟’飞船从戈壁滩拔地而起,那尾焰划破长空的轨迹,恰似飞天飘带的延长线;航天员在空间站中漂浮行走的姿态,与壁画中飞天轻盈的体态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讲座中,何德能从多个角度讲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文化与现代航天事业之间的关系。
在互动环节,何德能惊喜地发现,台下不少军人及科研人员都是艺术爱好者。“有位工程师告诉我,他在业余时间喜欢素描,经常对着发射塔架写生;还有位战士说,训练之余总爱临摹敦煌壁画。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充分感受到艺术对他们日常工作所带来的正面作用,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进一步为艺术事业作贡献的决心。”何德能说。
互动环节结束后,何德能还进行了绘画创作。经过6个小时,一幅融合了敦煌韵味与航天元素的远景中国画跃然纸上。
“学校艺术教育理念向外拓展的案例”
回到江门的何德能,在心中埋下了再赴酒泉的种子:“我计划每年去那里待上十天半个月,作为文化使者为大家服务。除此之外,我还计划围绕发射中心的人文景观、官兵风貌进行系列主题创作。”
何德能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感染了他的学生。“何老师一直是我们心中的榜样。他不仅自身专业能力强,还非常注重培养我们对艺术的热爱和独立思考能力。听完何老师讲述的酒泉之旅,我深刻认识到艺术的边界很广,同时也备受鼓舞。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希望将来能像何老师一样,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艺术的魅力。”江门幼专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梁甜甜说。
“何德能老师此次酒泉之旅,是学校艺术教育理念向外拓展的代表性案例。这打破了艺术教育局限于校园的传统模式,为学校艺术教育开辟了新路径,拓宽了师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了解不同领域对艺术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江门幼专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