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担当是干部最好的“试金石”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8-06 16:10   

    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深水区,呼唤更多勇立潮头、善破坚冰的闯将。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干部选任仍存误区:或偏爱“四平八稳”的“守成者”,或青睐“口号震天”的“清谈客”,真正能扛鼎改革重任的实干家反显稀缺。选准用好改革型干部,绝非简单的用人策略,实为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一招。其核心在于精准识别并激活干部身上那股“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锐气。

    改革型干部之“型”,贵在一个“敢”字。此“敢”非匹夫之勇,而是深植于大局意识的破局智慧。古人云:“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改革型干部最鲜明的特质,便是敢于跳出路径依赖的“舒适区”,直面痛点堵点,在看似无解处寻找新机。他们面对复杂局面,既怀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更兼具“善弈者谋势”的清醒。当一些干部还在为“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而踟蹰时,改革者早已在风险可控处迈开探索步伐,以精准识变之智谋划改革良策。

    然而,改革之路常伴荆棘与质疑。改革型干部在闯关夺隘时,最需组织撑腰鼓劲。现实中,某些“洗碗效应”依然制约着干部手脚——先行者因探索中的失误而受苛责,观望者却因“不做事不出错”而得安稳。此风不纠,改革锐气必受挫伤。必须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建立健全科学容错机制,精准区分探索失误与违纪违法,让干部卸下“动辄得咎”的思想包袱。唯有当组织成为改革者最坚实的后盾,改革者才能心无旁骛地冲锋陷阵。

    用好改革型干部,更需着眼长远,构建激发其潜能的生态沃土。重“显绩”轻“潜绩”、重“速成”轻“深耕”的考核惯性,往往将干部引向短平快的“面子工程”。必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为改革者铺设“长赛道”,注重考量其打基础、利长远、破瓶颈的“潜功”。改革成果的显现往往需要时间沉淀,急功近利的评判标准如同揠苗助长,只会扼杀真正的改革种子。唯有构建起鼓励探索、宽容挫折、重视过程的评价导向,方能让改革型干部沉得下心、扎得住根。

    改革型干部的活力,还在于用当其时、用当其位。“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改革攻坚点多面广,不同领域对干部特质要求各异。需精准匹配干部专长与改革任务,让善谋全局者运筹帷幄,让精于实操者冲锋一线。尤其要将真正具备改革视野与魄力的干部,及时配置到改革任务最重、矛盾最集中的关键岗位,使其才华在攻坚克难中充分涌流,避免“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珠之憾。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改革征程呼唤担当实干。选准用好改革型干部,就是要让担当作为成为最鲜明的用人导向,让锐意进取成为最澎湃的时代强音。当更多干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投身改革,我们必能跨越前行路上的“腊子口”与“娄山关”,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实的作风,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境界。(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显勇)

(责任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