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走近《沙堆侨刊》
为侨乡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14 07:31   

实践队队员参观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

实践队队员参观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钟珍玲) “我们都很敬佩《沙堆侨刊》的编辑老师们,年迈的他们仍坚守岗位,燃烧着自己的力量,努力搭建家乡对外联系的桥梁。”近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侨刊探韵”实践队来到新会区沙堆镇沙西村,走近百年侨刊《沙堆侨刊》展开系统调研,为新时代侨乡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在沙西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第一站来到沙堆镇侨安会,与《沙堆侨刊》编辑部的编辑围坐畅谈。据了解,《沙堆侨刊》编辑部由一群退休老人组成,平均年龄72岁,现任主编是李如松。面对前来调研的大学生们,李如松回忆起侨刊曲折的发展史。他从1931年侨刊初创时说起,细数这份刊物在战火中停刊、改革开放后老侨胞们凑钱复刊,一步步从单纯传递乡讯的“家书”,成长为涵盖市场动态、非遗传承的多元载体。

    李如松还向实践队展示了1922年创刊的《公安月刊》复刻版,这是《沙堆侨刊》的雏形,泛黄纸页上,“联络侨情、振兴家乡”的办刊宗旨依然清晰可见。实践队梳理发现,侨刊内容从早期单纯传递乡讯,发展到如今涵盖市场动态、非遗传承等多元议题,每期1200本刊物通过水陆路寄往30余个国家,电子版同步入驻广东省“云端家书”平台,已成为江门侨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你看这个牌匾,这是‘广东百年侨刊’的荣誉牌,是从省里领回来的!”李如松指着墙上的牌匾,语气里满是自豪。“现在,沙堆侨刊社编辑部有7名编委,都是本地的退休教师和干部。”说到这儿,李如松还打趣道,“我们是地地道道的‘三无’人员——没编制、没行政级别、更没工资奖金。但你们看,从100年前创刊时起,前辈们就是这么义务为家乡做事的,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得接住、传下去。”实践队成员谢锦豪在与编委团队交流后深受触动:“这些前辈对侨刊的热爱和坚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为了联络侨情、传承文化而努力。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实践队还来到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参观。这是新会区首个镇级侨史馆,位于沙堆圩中心路的侨安会旧址旁,占地面积超3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300余张照片和图片,以及超过40件的历史旧物和档案资料,还有1.6万字的布展文案。这些丰富的展品全面展现了沙堆华侨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馆内,实践团队成员系统了解沙堆“名人众多、侨安会、百年侨刊”的侨文化“三件宝”,深刻体悟沙堆籍华侨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以前以为沙堆镇就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但这次调研让我看到,它有着丰富且厚重的历史,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让其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力。”实践队成员唐湘表示。

    据了解,接下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侨刊探韵”实践队将带着从此次调研中收获的感悟与思考,形成调研报告和相关建议,以实际行动让这份独特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李雨溪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