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案头,已悄然铺展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考卷——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题之深,关乎民族复兴;其卷之广,覆盖山河万里。执笔作答者,正是千万青春身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笔锋所至,当在时代命题下刻下坚实印记。
然考场之中,杂音时现。有人下笔犹豫,理想飘忽如浮云,遇挫即退;有人沉迷雕琢字句,空谈创新却不见墨迹渗透纸背;更有人东张西望,盲从“标准答案”,唯独缺了独立思考的骨力。如此答卷,纵使洋洋万言,终难触及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所求的,是解题的实效,而非辞藻的华美。
这份考卷的难题,藏在“知行裂隙”之间。口号震天响,行动轻飘飘,理念与实践间隔着无形鸿沟。若课堂所授尽是“空中楼阁”,实训所练不接发展前沿,纵使满腹经纶,遇真实挑战仍手足无措。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代化大厦正需一砖一瓦的踏实堆砌。青年之功,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将每一道题解准、解实:乡村振兴一线丈量土地,科技攻关夜灯下的数据推演,车间里对0.01毫米的精益求精——皆是破题的真章。
答好考卷,笔锋须蘸满“实践之墨”。所谓“练就过硬本领”,绝非闭门造车。青年需走出书斋,让鞋底沾泥,让双手触机,在矛盾集中的前沿、改革深水的险滩校准认知坐标。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知识在工厂田垄间淬火,当方案经风雨洗礼迭代,抽象理论方化为破障利器。此非浪漫想象,而是解题的必经之路。
考卷更呼唤“敢为的笔力”。中国式现代化无现成模板可抄,处处是“无人区”。若一味求稳、畏错,不敢于空白处挥毫,便难有破壁之创。青年之锐,恰在敢于挑战成规,以新视角拆解老问题,以笨功夫钻研硬骨头。当“创新创造”融入解题血脉,青年便不再是被动的答题者,而成为新题的定义者、新路的开拓者。
笔杆之重,在于承载信仰的力量。面对纷繁思潮,青年若无精神主心骨,易在多元喧嚣中迷失解题方向。坚定的信念如定海神针——它系于对“国之大者”的清醒认知,融于将个人奋斗汇入民族复兴长河的自觉。唯有将心锚定于家国坐标,下笔方能不偏不倚,力透纸背。此志一立,万难皆成砥砺笔锋的硎石。
青春作答,并非独行之旅。千万青年同处考场,需共研考题、互鉴解法。协同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展所长中形成合力:科研者精算数据,工匠打磨细节,建设者统筹布局,笔笔相加,终成磅礴画卷。当孤勇变为众行,中国式现代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推进之力。
考卷既展,落笔无悔。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考题,而今日青年所书,注定刻入历史的年轮。以实践为砚,以创新为锋,以信念为魂——当千万青春之笔同力挥洒,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必将在时代的考场上,写下无愧于历史的答案。(绵阳科技城新区 王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