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精准滴灌
“小微”“三农”收获满满
今年6月,我市发布全省首个质量担保金融产品“侨都质量贷”4.0版,以“质量+担保”手段弥补企业信用不足,减少银行信贷风险,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率。发布当日,江门某铜业公司使用该产品进行质量担保增信并获得融资贷款350万元。这一创新实践,正是江门普惠金融精准服务市场主体的生动注脚。
如今在江门,小微企业和农户感受到的金融服务,早已从“等贷上门”转变为“送贷上门”。去年12月,我市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广泛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搭建银企对接桥梁。截至6月末,全市走访小微企业超37万户,授信金额达1003亿元。
在农村金融领域,江门创新推出“四整”授信体系,让守信主体享信用红利:通过“整村授信”向694个信用村授信148.81亿元,满足村民信贷需求;通过“整园授信”向11个县域园区投放125.42亿元,助力县域产业提质升级;通过“整域授信”向台山市海洋牧场授信13.86亿元;通过“整会授信”向台山沉香协会、恩平茶枝柑协会、开平麻鸭产业协会总授信15亿元,形成覆盖农户、园区、特色产业的多层次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农业保险产品也在持续“上新”。我市保险机构创新推出陈皮柑黄龙病等10个特色险种,进一步丰富农险产品供给,持续强化多层次保险保障。
绿色科技双轮驱动
产业升级动能强劲
2025年上半年,江门金融业以绿色与科技为双引擎,通过产品创新与资源倾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绿色金融领域,江门探索建立全省首个普惠型企业“碳账户+碳信用报告”体系,出台金融支持企业碳账户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碳信用评级体系,引入双碳实验室科研平台,与生态环境等部门共享企业碳排放相关分析结果,将经营稳健性纳入评价指标,提高企业碳信用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企业融资增信提供绿色新渠道。目前相关信息化平台已开发完成,多家银行正加速研发“碳账户+碳信用报告”系列信贷政策或产品,推动企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让企业“绿色指标”与“融资能力”直接挂钩。
江门保险机构也通过创新绿色保险、优化绿色资产配置,助力“双碳”目标。1—6月,全市保险行业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收入27万元,为22家企业提供2520万元风险保障。
科技金融则为创新主体加速赋能。上半年,金融机构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让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变“融资硬通货”;同时倾斜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融合,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
跨境金融创新突破
侨乡特色优势彰显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发挥“侨”优势,在跨境金融领域持续发力,以一系列突破性举措擦亮侨乡金融名片。
货物贸易便利化改革成效显著。截至6月末,全市317家企业纳入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数量居全省第二(不含深圳)。1—6月,试点企业累计收支金额达26.26亿美元,同比上升57.83%,大幅提升了涉外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跨境金融创新多点开花。上半年,我市推动首笔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跨境支付业务成功落地,3家企业通过该模式完成近400万元人民币支付,依托中国人民银行自主研发和改进的区块链连接到各货币当局的支付系统,实现了资金结算的高效便捷。
针对跨境电商“小额、海量、电子化”特点,江门优化结算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凭电子订单等信息提供结算服务,允许个人用外汇储蓄账户直接办理结算业务且不占用个人年度便利化额度。上半年全市跨境电商收支规模达1903万美元,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
民生服务暖意浓
金融惠民落实处
江门金融业聚焦民生福祉,在多领域创新发力,将金融服务切实落到实处,为市民生活增添保障与便利。
在养老金融方面,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江门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超78万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持续发力,1—6月保费收入近194万元,同比增幅达375%,进一步丰富了养老保障选择。通过“养老+信用”创新模式,恩平市康乐养老中心以服务性应收账款质押获得260万元授信,助力养老机构提升运营水平。
医疗保障领域,江门市城市定制型普惠医疗保险“邑康保”项目发挥重要作用,参保人数近81万人,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有效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
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全市384个单位实现数字人民币工资发放,五邑大学建成全省首个高校数字金融体验区,推出融合硬钱包功能的校友卡,应用于校园消费、身份识别等场景;政府部门、养老机构等落地上线“智慧食堂”,让支付更便捷、更高效。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延伸阅读
2025年上半年 江门金融数据亮点
存贷款平稳增长,存款规模突破8000亿元。上半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8030.97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比全省高2.4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各项贷款余额6725.71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全省同期高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三。
制造业贷款增势良好。上半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233.5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全省高6个百分点。分期限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85.1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24.9%、23.1%。
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支持薄弱环节。上半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83.1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660.96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6.3%;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857.33亿元,比年初增加145.91亿元,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53.1%。
融资成本不断下降。上半年,全市新发放企业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各类型企业贷款利率整体下降。具体看,中型、小微型企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下降0.59、0.51和0.5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