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积极抢抓“双通道”建成后的“大桥经济”窗口期,以制度创新提升高效专业的政务服务能力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18 09:43   

    从“秒响应”的企业服务平台,到“有温度”的政务服务窗口,再到“国际化”的法律服务,江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充分证明,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江门优质的营商环境已经得到了企业充分认可,去年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经营主体满意度全省前5。

    8月12日上午,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市佳简几何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客户总监吴芷涵早上从深圳出发,仅一个多小时就来到江门,成为参加“湾区设计”ד江门制造”对接活动最早到场的企业人员之一。“深中通道通车后,深江两地往来更加方便,交流更加紧密。江门产业基础扎实、企业活力足,我们希望能与江门企业多沟通交流,寻找更多合作机会。”吴芷涵说。

    来江门寻找机会的,不仅仅是吴芷涵。应急储能龙头企业深圳市泽塔电源系统有限公司敏锐捕捉到江门的优势,在江门投资30亿元建设应急电源系统项目。从项目考察到正式投产,仅用时1年7个月,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江门速度”。该公司副总经理付鑫感慨道:“江门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里的营商软环境——政府服务高效专业,法治保障完善有力。”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累计为企业群众解决难题1179宗。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江门积极抢抓“大桥经济”窗口期、黄金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一个个企业投出的“信任票”,生动展示了江门近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丰硕成果。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80.53万户,稳居全省第6,同比增长3.79%。特别是深中通道通车一年来,江门累计引进超亿元深圳项目34个。

    企业诉求“秒响应”

    中小微企业快速响应平台打造服务新标杆

    “困扰我们两个月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真是一个‘永不打烊的服务站’!”江门市某金属特铸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先生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该公司因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原材料采购困难、成本不断上涨,导致产品成本过高,竞争力逐渐下降。该公司想寻找一家稳定的周边地区供应商,以降低采购费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在平台上提出诉求。”令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不到15分钟,税务部门便主动联系他。企业很快补齐了原材料缺口,加快了达产进度。

    这个被称为“永不打烊的服务站”,正是江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自2022年6月启用以来,构建集成化服务平台,形成三级联动网络体系,打造政企互动“最畅通道”,对企业诉求“秒响应”。

    一方面,平台实现了诉求归集一体化。对接“粤省心”平台、江门12345热线等多个渠道,可智能甄别紧急类诉求,实行“117”(1小时内响应、1天内提出解决方案、7天内办结)快速响应机制办理,形成“多渠道合一、一品牌对外”平台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平台建立一键直达的部门专员工作网络。组建由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市县两级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快速响应工作网络,通过平台智能分拨,扁平化直达部门专员;成立各县(市、区)工作专班,负责诉求事项办理情况的复核、处置、回访、反馈和督查督办。

    “服务非常及时暖心”“即接即办又快又好”……企业满满的获得感,都是对平台高效运行的最大肯定。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企业诉求响应闭环管理,定期更新全市诉求响应工作网络,完善专班管理、领导督办、联席会议等制度,为接诉“117”机制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瞄准重点任务发力,联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班开展企业重难点诉求攻坚行动,诉求满意度达97.66%,及时为服务业企业解决一批人才招聘引进、税收优惠政策和融资支持等问题。

    平台还坚持“准”字为先,通过智能归集,精准匹配企业诉求。平台创新构建企业诉求四级分类清单,配置220类标准化智能分办场景,上线“江小i”政府热线AI助手、数据智能填充等功能,缩短诉求提交时长,提升分办准确率。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获取难问题,江门归集了2000余项惠企政策,运用DeepSeek大模型构建智能匹配系统。系统能自动分析企业画像,精准推送适用政策,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智慧升级。

    平台启用3年来,共受理企业诉求3.7万宗,累计为全市91家小微企业紧急解决3.95亿元贷款,为1204家中小外贸企业办理免费保险申领,为529家企业解决用工难题,为228家企业落实人才引进及就业创业补贴政策。

    政务服务“有温度”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群众“办得成事”

    在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办事记录本上写满了感谢留言。其中一页记录着香港投资者林先生的案例:因不熟悉内地政策,他的餐饮项目环保审批一度受阻。“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启动跨部门联席机制,3个工作日内就帮其厘清规范,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小小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关涉企业群众的心头大事。在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张贴着现场诉求信息的处置流程图。“简单事项24小时内处理完毕,复杂事项3个工作日提出初步方案,15个工作日内办结”是窗口对前来办事群众的承诺。

    自2022年10月起,江门市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纷纷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统一受理群众“跑多次”“超时办”“办不成”“办得慢”等各类“办不成事”疑难问题,提供兜底服务,并分派相关部门处理。

    窗口实行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由窗口人员落实办件全流程跟踪工作,确保部门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并在答复后回访群众,确保办件质量。通过开展“一事一策”服务,协调解决群众各类烦心事,切实做到把难事办成、实事办好。

    江门还集成“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与企业服务专窗服务功能,保障企业诉求快速响应。

    一方面,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协调部门为企业做好项目帮办代办;另一方面,面对难以在办事大厅解决的难题,积极引导企业使用江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进行问题反馈,形成良好服务闭环。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累计为企业群众解决难题1179宗,受到一致好评。从以前的“办不成”到“想办成”再到“能办成”,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也是赢得其信任与支持的过程。

    近年来,江门还聚焦“政务服务好办”,构建全链条智慧服务体系,推进无差别办、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域推广“视频办”、升级“一网办”、建立“兜底办+帮代办”双保障机制,为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好处。

    法治护航“国际化”

    深国仲江门中心架设跨境纠纷解决“高速路”

    7月17至18日,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法律界大咖云集。短短2天,这里举行了3场重要活动:深国仲海事仲裁中心江门咨询联络处揭牌;深国仲江门中心(江门仲裁委)召开第五次委员会会议;深国仲江门中心与中国(深圳)证券期货业仲裁中心共办资本市场交流活动。

    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深国仲江门中心成功融合江门深厚的侨乡底蕴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先进的仲裁理念,形成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深国仲江门中心建成落地,是深圳与江门抢抓“大桥经济”机遇的关键落子,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在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之前,率先架起一座联接国际仲裁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无形之桥,积极对标深圳标准,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有力支撑了“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战略,为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发展和广东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塑造拓展了广阔空间。

    深国仲江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运营以来,该中心立足侨都、辐射珠西、联动港澳、服务全球华侨华人,至今共办理商事仲裁案件1590宗,争议金额达115.8亿元,案件类型覆盖银行金融、知识产权、海事等,当事人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商事主体提供了高效、中立、专业的争议解决渠道。

    与此同时,江门创新推出“司+侨”服务模式,依托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集法律咨询、公证办理、矛盾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主动对接布点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190个国际城市的法律服务机构,构建“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为侨乡群众提供“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

    市司法局先后研发推出“江门智慧司法”和“江门涉外法律服务地图”微信小程序。“江门智慧司法”小程序开设电话咨询、在线咨询、留言咨询。提供公证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司法鉴定、网络仲裁等6种法律服务在线申办;“江门涉外法律服务地图”小程序提供18个类别国内4452个本地法律服务机构和国外171个法律服务点的导航指引。

    截至2025年2月,江门市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办理法律咨询4592宗,法律援助1422件,公证16855件,其中涉外公证9363件。

    从“秒响应”的企业服务平台,到“有温度”的政务服务窗口,再到“国际化”的法律服务,江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充分证明,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江门优质的营商环境已经得到了企业充分认可,去年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经营主体满意度全省前5。

    站在“大桥经济”新起点上,江门正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责任编辑: 陆世杰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