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全科医生的24小时实录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19 07:31   

苏鈺云细致地为患者调整用药,并答疑解惑。

苏鈺云细致地为患者调整用药,并答疑解惑。

李兰亚(左一)为患者实施手术。

李兰亚(左一)为患者实施手术。

邱超合为患者看诊。

邱超合为患者看诊。

    23∶50,杜阮镇卫生院门急诊依然亮着灯。该科副主任邱超合接过交接班本子,开始他今晚的“守夜”。与此同时,20公里外的荷塘镇卫生院,外科医师李兰亚刚完成一台急诊清创手术,正在填写病历。而棠下镇卫生院的公卫科主治医师苏鈺云,虽已结束白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但她的手机仍保持着24小时开机。这是三位基层医生最普通的一天,也是许多基层医务工作者日常的缩影。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跟访蓬江区三家基层卫生院的医生,用文字记录下这个特殊“24小时”。从晨光微露到夜色深沉,苏鈺云的药盒标记、李兰亚的缝合针线、邱超合的急救背包,勾勒出基层全科医生的群像剪影,他们是慢病管理的“记账人”,是外科诊疗的“手艺人”,是急诊一线的“守夜人”。当新一天的阳光再次照进诊室,他们又将重复这些琐碎而重要的工作,用24小时不间歇的接力,守护着群众的健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尹雅敏

    晨光中的慢病管家

    苏鈺云的“健康账本”

    7∶30,棠下镇卫生院门诊楼还笼罩在薄雾中,不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已坐在走廊长椅上。作为扎根基层的全科医生,苏鈺云准时推开诊室门,开始她严谨而有温度的工作。

    9∶15,诊室迎来第二十三位患者。73岁的陈阿婆一进门就从布袋里掏出几个药盒:“苏医生,这些药我总记不清顺序,到底该怎么吃?”苏鈺云拿起每个药盒仔细核对药品名称和剂量,用笔在药盒上画出标记图案和时间。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已让上百位老人避免了错服药物。

    棠下镇卫生院公卫科高血压、糖尿病专科门诊,是基层医疗体系中的一道重要防线。苏鈺云十年间扎根于此,深谙基层慢病管理的特点:“我们不仅是开药的医生,更是患者健康的守门人,需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用药习惯甚至心理状态。”这种全人、全程、全家的健康管理理念,正是基层慢病科室的独特价值。

    11∶00,诊室外仍排起长队,但苏鈺云从不敷衍了事,而是细致地为每位患者调整用药和解答疑问。她记得每位老患者的用药史,能准确说出李阿姨的血压控制情况、张伯的血糖波动规律……这种长期建立起的医患信任,让简单的诊疗变成了有温度的健康对话。

    在看似规律的日常中,也会有突发状况。13∶00,本该休息的时间,苏医生却亲自为忘记取药的82岁高龄的冯阿伯送药上门,只因担心高血压患者的断药风险。这样的“分外之事”,在苏医生看来却是本分。她最引以为豪的,是通过两年持续随访,帮助一位抗拒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建立起规律用药习惯,使其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基层医生的成就,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坚持里。

    14∶00,在随访工作中,记者发现她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几颗水果糖。“糖尿病患者容易低血糖,糖果能应急。”苏鈺云一边说着,一边为患糖尿病的周阿婆检查足部感觉,耐心讲解秋季足部护理的要点。她总是耐心地叮嘱用药事项,细心地进行健康教育。直至17∶00,她才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

    苏鈺云十年如一日,日均接诊30—50人次,年随访量超万人次。数字背后,是她牺牲午休时间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加号,是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健康讲座,是数百个主动提醒用药的电话。她说:“看着老患者们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我就感到付出是值得的。”

    暮色下的外科“匠人”

    李兰亚的“手足战场”

    17∶00,荷塘镇卫生院手术室的灯骤然亮起。玻璃厂工人王师傅的右手被切割机划伤,食指肌腱裸露在外。“准备4—0缝合线。”作为兼具外科专长的全科医生,李兰亚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在助手的帮助下,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穿过断裂的肌腱,像绣花一样将断裂的肌腱缝合得光滑完整。

    18∶45,刚下手术台的李兰亚直奔急诊室,到外科一楼门诊坐诊。基层医院常见病及多发病较多,外科诊疗常常与所属地的工业环境密切相关,五金厂、玻璃灯饰等粗加工企业更容易造成工人四肢外伤。该院外科在手足外科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用专业技术精准解决问题,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周期。“术业有专攻,我的主攻方向是四肢骨折、手足外科、烧伤整形。”李兰亚说,快、准、稳是外科手术的基本功,也是高效率的必备条件。

    21∶00,结束门诊的李兰亚回到住院部查房。45岁的陈先生在澳门割伤右足跟部,伴跟腱离断,在当地接受手术后1周,出现皮肤感染坏死、跟腱外露。由于离家远,受伤后无人照顾,他遂返乡到该院继续治疗。作为主管医生,李兰亚为其创面多次清创,结合创面缺损情况,个性化设计足跟部双螺旋带蒂皮瓣,给予二期跟腱+皮瓣修复。查房时,当李兰亚告诉陈先生术后创面甲级愈合良好,未出现皮瓣坏死情况,陈先生动情地说:“谢谢李医生,您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

    0∶00,接到电话的李兰亚急诊出车,接回一名18岁男性患者。该患者摔伤右上臂,急救现场初步诊断为右肱骨骨折,生命体征平稳,无其他合并损伤。经夹板临时固定等急救措施后,患者被急转回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入院,李兰亚为其更换石膏固定,做好术前评估、病情告知,预约手术器械等,将择期为其实施肱骨骨折弹性髓内钉手术治疗。

    多年来,李兰亚始终扎根基层一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辖区居民健康。他不仅能完成小到创面护理换药的基础工作,也能开展创面皮瓣修复、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固定、小儿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等复杂操作。他还多次荣获院内“优秀医生”称号,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认可,收到多面锦旗及多封感谢信。

    除了完成日常基础诊疗工作,他还深耕精准医疗领域,不断钻研微创手术与创面修复技术,以精湛医术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正如他所说:“能为患者减轻痛苦、解除疾患,就是人民的好医生。”

    星灯下的急救先锋

    邱超合的“守夜日志”

    杜阮镇卫生院承担着辖区内11万余居民的基础医疗服务与急诊救治工作。门急诊作为医院24小时不停歇的“生命通道”,是直面急危重症的第一道防线。邱超合在急诊岗位坚守了22年,见证了无数个深夜里的生死时刻。

    邱超合的夜班从0∶00开始,至次日8∶00结束,8个小时被他精准划分为3个阶段。

    0∶00至2∶00是“战前准备”时段。邱超合逐项核查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清点硝酸甘油、肾上腺素等药品基数,同时复盘前半夜的危重病例,确保交接无遗漏。

    0∶30,杜阮镇卫生院急诊室的自动门不断开合。邱超合刚处理完一个醉酒摔伤的患者,又迎来抱着高热患儿的年轻父母。他一边用压舌板检查,一边柔声哄着哭闹的孩子:“小勇士,让叔叔看看你的‘小火龙’在哪里?”

    2∶00到5∶00是“高危警戒”期。统计显示,此时段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出日间37%,邱超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提前协调护士站备好抢救车,对就诊患者优先监测血氧与血压。

    2∶15,急救电话划破夜空。120调度中心传来紧急指令:一名中年男性突发剧烈腹痛,须立即出车。

    2∶40,当救护车抵达老旧居民楼前,邱超合发现患者居住的楼梯仅容一人通行,担架根本无法展开,家属只有两位七旬老人和两个孩童。看到患者蜷缩在床、冷汗涔涔的模样,邱超合当即俯身:“我来背他下去。”

    在护士的帮助下,他奋力将超出自己体重10公斤的患者背起,双手托住患者大腿,在护士的手电筒微光中走下楼梯。昏暗的楼道里,白大褂很快被汗水浸透,每级台阶都像在脚下摇晃,他却始终保持着背部平稳。一步一步将患者安全背下楼。

    3∶10,将患者送上救护车时,邱超合扶着车门剧烈喘息,他顾不得两腿发酸和满头大汗,仍详细叮嘱护士:“每十分钟测一次血压,注意观察腹痛部位变化。”

    5∶00至8∶00是“平稳过渡”阶段。在处理新接诊患者的同时,邱超合将旧病历整理归档,标记需要重点交接的病情细节。

    类似这样的夜晚,在邱超合的职业生涯中不断重复。当晨曦透过急诊室的窗户洒进来时,又是忙碌的一天。这便是基层医生的日常,平凡中透着坚守,琐碎里藏着担当。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