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的医生们正在开展手术。
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副院长唐聪
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院长赵春阳
爱尔新希望江门区域总院长王立
2025年医师节的脚步渐近,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的诊室里热闹非凡,医生们像往日一样忙碌地接诊。在这里,一群眼科医生以光为笔,用协作的默契、技术的精进与医者的仁心,书写着守护视界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该院区域总院长王立、院长赵春阳、副院长唐聪三位“掌舵人”。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得以窥见这支医疗团队如何在分工中凝聚力量,在创新中突破边界,在坚守中践行誓言。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通讯员 左健文
爱尔新希望江门区域总院长王立:
团队合作是医疗的基石
“这位病人如果选择保守治疗,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会儿召集大家碰个头,一起讨论一下上午那位病人的手术方案。”每天的门诊时间是王立最忙的时候,不仅要为病人看诊,间隙还要进行教学,与医生们互动交流。在王立看来,团队合作在医疗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行为如同一场精密的交响乐,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只有协同演奏,才能奏响健康的乐章。”王立形象地比喻道。
以近视手术为例,这一过程包含多个复杂的环节。验光检查需要验光师凭借专业技能,精准测量患者的视力数据;临床检查与手术设计则由医生团队运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来完成;手术环节,主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还要有高超的操作技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每个岗位都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至关重要。“比如,验光师检测出患者的近视度数,这一信息就像接力棒一样,迅速传递到医生手中。医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散光等其他问题,然后将这些综合信息带入手术设计中。”王立向记者详细描述。手术室,更是团队协作的关键“战场”。手术护士、手术医生以及负责病例设计方案的人员,都要对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仔细核对。“我们有一个唱数据的过程,就像在给手术的精准度上保险。”王立说道,“主刀医生要确保每一个数据准确无误,因为手术一旦开始,就是不可逆的,必须做到百分百精准。”
面对疑难病例,团队的力量更是凸显。王立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一位天生眼球震颤的患者前来就诊,这种病症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术前,医生们需要对患者的合作性进行评估,耐心地与患者沟通,讲解手术过程中保持不动的重要性。同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手术中能否控制住患者的眼球不动,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紧密合作,从不同角度为手术的成功保驾护航。
王立还提到,年轻医生的培养也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坚持实行带教制度,上级医生如同耐心的引路人,带领年轻医生逐步成长。王立笑着说,“一般来说,年轻医生在老师的监督下参与100台以上的手术,才具备独立手术的能力。”在日常坐诊中,王立也会与身边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一起探讨病例,为他们答疑解惑,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临床思维。
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院长赵春阳:
医德与职业发展并重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赵春阳的办公桌上投下条条光影。这位始终将医者初心放在心头的院长,谈及医院氛围与医生培养时,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他看来,一家医院的灵魂,不仅在于精湛的医术,更在于代代相传的医德风骨,以及让医者安心成长的职业土壤。
“我们选拔中层或管理干部时,德才兼备是首要标准。”赵春阳严肃地说,“医生要把病人当成有尊严、有思想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愿,与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他提到,有些医生存在不好的习惯,比如只按流程做事,缺乏与病人的感情交流,“我们要努力扭转这种局面,让医生们明白,病人不是治疗的对象,而是需要帮助的朋友。”
如今的医疗行业,越来越规范。赵春阳介绍,以前大学毕业就能拿到执业证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医生必须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或者攻读硕士研究生,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是对医疗行业的负责,也是对患者的负责。”赵春阳说,“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医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良好的医德。”
赵春阳分享了一个例子。曾有位家长带8岁孩子来检查视力,家长表示在外检查发现孩子有150度的近视,直接建议配镜,家长不放心又来到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咨询。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的医生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用眼习惯,发现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且经常长时间看电子产品。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孩子得了“假性近视”,医生没有急于配镜,而是建议家长先调整孩子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3个月后复查。3个月后,孩子的视力表现正常,无须配镜。“同样是面对近视的孩子,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医德。”赵春阳说,“眼科疾病的诊疗尤其需要耐心和细致,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要真正为患者的长远健康考虑。”
在医院管理方面,赵春阳表示,对于医生的考核和晋升,医院一直有着严格的标准。“医生要晋升职称,需要达到一定的门诊量、手术量等指标。”赵春阳说,“但我们坚决反对医生为了指标急功近利,抢做不是自己专科的手术,或者进行过度诊疗。”医院会通过医务管理部门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定期检查病例。如果发现医生存在轻症收住院做手术、选择不合理手术方案等问题,会进行严肃处理。“我们要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赵春阳坚定地说。
为了赢得患者的信任,医院在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赵春阳介绍,医院专门设立了服务部,负责引导病人就诊、交费、做检查等。“我们要让患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在家一样温暖。”赵春阳说,“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我们,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江门地区最好的眼科医院。”
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副院长唐聪:
以设备与学习提升医疗水平
在唐聪的办公室里,总是摆放着一些最新的眼科设备和模型,显示出他对医疗技术的执着追求。唐聪认为,医生对技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而设备的引进与学习是提升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随着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日新月异。与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眼科诊疗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唐聪感慨地说,“其中,影像学技术的改进尤为显著,它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眼睛的细微变化。”医院采购设备时,会充分考虑临床需求,采用统一采购的方式。“这基于医生们在临床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新技术的探索。”唐聪解释道。
例如,现在眼科对视觉质量视功能的检查越来越重视。有些患者眼睛外观正常,但功能却存在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先进的设备进行深入检查。“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能够丈量出眼睛功能的细微差异。”唐聪形象地比喻道。在屈光手术方面,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质量,手术设计越来越个性化。“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矫正度数,而是要让患者获得清晰、舒适的视觉体验。”唐聪说,“这就像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一件合身的衣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款式。”
在白内障手术领域,屈光白内障手术正成为新的趋势。患者不仅希望术后能看得见,更希望看得清、看得舒服。“这对医生的技术和设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聪表示。同时,医院还积极开展新技术,如黄斑下大出血的治疗。通过视网膜下注射药物,将出血性疾病的影响降到最小,尽可能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这是我们江门地区的一次突破,到现在还是第一家开展这个项目。”唐聪自豪地说,“我们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医生交流学习,引进了这项技术,并不断优化,已经让许多患者受益。”
为了让医生们掌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医院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唐聪介绍,爱尔眼科集团为每个专科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一年会组织两到三次的专科手术能力考核。“以睑内翻矫正术为例,医生们要从理论学习开始,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练习,然后在主刀老师的指导下分步骤进行实际手术操作。”唐聪说,“只有每个步骤都熟练掌握,积累足够的手术量,通过考核,才能独立开展手术。”医院还十分注重内部学习,每天早上都会安排半个小时进行疾病的理论学习,读文献、看手术录像,复盘手术操作过程。遇到疑难病例,会组织全院医生进行讨论,必要时开展多学科会诊。“只有打好基础,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在医疗技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唐聪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