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泳(右一)和同事们为患者治疗。
邵丽川是银发患者的“家属”。
范鲁为来访者疏导情绪。
当晨光照进诊室,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医者正在忙碌——他们不聚焦躯体的伤口,却紧盯心灵的困境;不用柳叶刀做手术,却以专业疗法为“手术刀”,剖开情绪的迷雾;不依赖直观的生理指标,却凭细致评估与耐心倾听,捕捉精神心理的细微信号。作为持续深耕精神心理领域的专业力量,这里的医者以科室为阵地,搭建起从筛查预防到诊断治疗、从危机干预到康复指导的全链条服务;以团队为支撑,汇聚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测评师等专业力量,为焦虑抑郁者拂去阴霾,为认知障碍者点亮方向,为心灵困境者打造港湾。
他们治愈的是看不见的“精神创伤”,守护的是每个人的“心理安康”。在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感受这支精神心理医疗团队以医心暖人心、以仁术护心安的坚守与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朱嘉茵
精神一科主任医师郑小泳:
守望精神绿洲的医者仁心
“医生,那些声音今天放假了吗?”一天上午8时,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一科专家门诊,一位受幻听困扰3个月的青少年突然开口。这句带着黑色幽默的话,是该科主任医师郑小泳从医生涯里又一个“临床突破”瞬间。
作为该院精神一科主任,郑小泳深耕精神科临床、心理咨询与诊疗领域,擅长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抑郁症等疾病诊治,是患者眼中的“灵魂救赎窗口”。
从医34年来,郑小泳见证过许多心灵挣扎:有长期沉默患者突然牵手说话的震撼,也有患者拒治时“为你好”与“自主权”的伦理困境。曾有康复者多年后专程道歉:“谢谢你们当时没放弃我,虽然我当时恨你们。”最让他心惊的,不是被发病患者抓伤的疤痕,而是超市里康复患者刻意躲避的眼神,患者因社会歧视陷入“治愈—回归—复发”的循环。他说:“这些经历像特殊的眼镜,让我看见心灵的脆弱与韧性。”
精神科的“不确定性”是常态。郑小泳介绍,由于诊断缺乏明确生物学指标,抑郁症与双相障碍误诊率高,药物反应也因人而异,“有时SSRI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无效甚至加重症状”。为此,他坚持动态评估,结合纵向病史、家庭访谈及PHQ-9、YMRS量表辅助诊断,同时坦诚告知患者“试错”的必要性,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提升依从性。
面对患者拒治、自杀风险等危机,郑小泳有成熟策略:用动机访谈化解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抵触,必要时联动社区随访;直接询问自杀念头降低风险,同步评估危险性、移除工具、签订安全协议。
患者跨越千里送来的锦旗,是他最珍视的礼物。由于帮助病情复杂、情况危急的邝伯(化名)转危为安,远在加拿大的邝伯女儿特意委托朋友送上锦旗。“那是医患信任的凭证,良好的医患关系能跨越空间。”郑小泳记得,20世纪90年代,精神障碍患者常被“妖魔化”,有人被家庭禁锢,有人承受歧视。如今,《精神卫生法》《“2030健康中国”纲要》出台,患者病耻感减轻,社会接纳度提升。
“治疗精神疾病,拯救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郑小泳践行“真诚对待患者,做患者家人朋友”的诺言,在精神科领域用专业与温度点亮希望。
老年科主任医师邵丽川:
以“家属的温度”守护银发患者
“老人家,今天眼神亮些了。”清晨,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一区的病房里,老年科主任医师邵丽川正俯身观察一位插管老人的表情——由于老人无法说话,他们只能通过眼神、体态的细微变化,判断其身体感受。
这里收治的多是60岁以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0分以下的重度功能障碍患者。瘫痪、昏迷、带着胃管、尿管的他们,无法像综合医院病人那样表达需求,而“读懂沉默的痛苦”,正是老年科医护的日常。
作为全市最早成立老年病区的医院,该院老年科以患者为中心,获评“广东省级巾帼文明岗”“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其核心技术“老年综合评估”更是贯穿诊疗全程,从营养状况、跌倒风险,到认知功能、精神心理问题,十多项评估内容覆盖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及社会需求,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今年2月,78岁退休教师张先生的治疗经历,正是多学科协作的生动案例。这位曾因脑出血在外院治疗两个月无效的老人,转院时不仅行为混乱、夜间大叫、癫痫抽搐,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服用4种抗精神病药物后肝功能受损,只能被抬着进病房。
老年科团队先通过综合评估锁定核心问题,邀请精神科专家调整药物(从4种减至2种),3天后老人情绪渐稳。同时,联合康复科开展肢体与认知训练,教他重新发音说话,营养师指导家属搭配餐食,心理科介入缓解其焦虑抑郁。两个月后,老人不仅能站立行走、清晰交流,还能讲解篆书、隶书的字体演变。
“在老年科,我们既是医生也是家属。”从医33年的邵丽川感慨,这里的患者多是八九十岁甚至百岁老人,其家属常是六七十岁的“银发照料者”,有的家属甚至远在国外。“没有语言交流,就靠观察;没有家属陪伴,我们就多陪一会儿。”这份责任心,让科室在应对“多病共存、功能衰退”的老年患者时,总能找到突破点。
随着社会老龄化,邵丽川表示,未来科室将完善亚专科建设,力争实现“重病治疗区”与“稳定养护区”分区管理,让更多患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心理科主治医师范鲁:
陪伴患者穿越“心灵暗夜”
“文件袋里装着2年的检查报告,可所有结果都正常。”一天上午,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诊室里,37岁的患者张某在丈夫陪同下缓缓落座,脚步沉重、眼神呆滞,诉说着全身说不出的疼痛与“想一死了之”的绝望。
了解到来访者因父亲去世心存愧疚、社交孤立,且对药物治疗失去信心后,该科主治医师范鲁先解释其身体不适与情绪的关联,再制订中西医结合方案,邀请家人参与,辅以系统认知行为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缓解,2个月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如今已完全停药。
“不是‘拯救与被拯救’,而是并肩同行。”范鲁说,医生该以专业为灯、共情为引,陪患者走过黑暗。
“心理科要兼顾全年龄层,儿童青少年问题尤其多。”范鲁坦言,心理困扰难以靠生理检查量化,要求医生兼具全面知识结构、敏锐观察力、专业评估能力,还要熟练运用药物与多样心理干预技术。在他的诊疗中,既有针对焦虑抑郁的动机式晤谈法、认知行为疗法,也有干预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辩证行为疗法,还有改善多动障碍的游戏疗法、缓解强迫症的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团体治疗、沙盘治疗与生物反馈、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协同,可以精准满足不同需求。
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心理领域“临床—科研—教学”综合基地,该院心理科由多学科团队支撑: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师、测评师及社工协同,覆盖健康人群、轻度心理困扰者及中重度精神障碍患者,形成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指导的全链条服务。此外,还承担全市心理危机干预重任,挂牌江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机构,创新开展“医教结合跟岗培训”,为中小学心理教师赋能,先后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心理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
临床中,范鲁也会遇到挑战,比如被患者负面情绪牵动得身心俱疲,或陷入治疗的瓶颈期。他的应对之道很务实——下班前做心理复盘,靠兴趣调整状态;遇难题就和同事、上级讨论,反思方案。
谈及未来,范鲁表示将持续吸纳前沿技术,研究精神心理障碍的多维度病理机制,构建多模态评估的中西医协同干预体系,整合功能医学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帮助更多人“与困境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