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相传守侨乡 仁心济世护安康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19 07:31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

肿瘤科

肿瘤科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

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

烧伤整形外科

烧伤整形外科

普通外科

普通外科

胃肠外科

胃肠外科

眼科

眼科

    在侨乡大地上,江门市人民医院的白色身影,始终是守护生命的坚定屏障。从心血管内科52次除颤与死神竞速,到烧伤整形外科用敷料浸湿的细节传递温度,从ICU床头小白板上的叮咛,到普外科“手术台是良心台”的箴言,医者们将“仁心仁术”刻进血脉,让医德医风在传承中闪耀。

    他们中,有坚守30余载的重症卫士,用ECMO为生命续航;有以微创技术守护患者的外科团队,让手术疤痕隐于无形;有执内镜为刃的消化内科医生,在消化道深处捕捉早癌踪迹;更有肿瘤科团队以个体化方案为盾,通过中西医结合与患教关怀驱散阴霾。每一次精准诊疗,都是技术的淬炼;每一句耐心叮嘱,都是医德的流露。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江门市人民医院2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代表、4个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代表、3个医院特色专科。

    这些优秀科室,只是医院的一个缩影。他们将“救死扶伤、敢于担当”的精神薪火相传,以精湛医术为刃,以高尚医德为盾,守护侨乡人民健康。

    文/图 梁爽 何洁兰 黎歆

    消化内科:用“镜”守护患者健康

    青年医生寄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江门市人民医院内镜室的灯光骤然亮起。屏幕上,一枚早癌病灶藏在胃黏膜褶皱深处。该院消化内科主任钟碧莹,让内镜精准探入,用活检钳轻巧取出组织。这一瞬间的精准,可能意味着患者十年生存期的差异,也是消化内科与疾病博弈的日常缩影。

    内镜精细操作,是消化内科的鲜明特色。钟碧莹团队凭借精湛技术早期发现癌症,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面对脓毒血症患者,通过ERCP取石、放管引流等精准操作,一次次将患者从险境中拉回。在钟碧莹团队手中,内镜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破解消化道难题的利刃。

    消化内科的实力源于过硬的技术与医德的传承。科室1988年起步,2009年独立成科,2023年获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多学科协作提效率,科研创新强实力”为管理核心,秉持“技术为基、患者为本、协作共赢”理念,开展ERCP、ESD、STER、ERAT等核心技术,设国家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基地,承担省市级科研10余项,是区域消化诊疗标杆。老一辈医生言传身教,将“微笑查房、温柔体察、细致释病”融入日常,年轻医生在耳濡目染中践行医者仁心。从早癌筛查到急症抢救,从内镜室里的精准操作到病房中的耐心叮嘱,他们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

    医患间的信任,是治愈的基石。治疗效果不佳时,及时调整方案;检查操作前,耐心解释打消顾虑。医生们深知,细致的沟通与专业的技术同样重要,每一次细致的沟通,都是在为医患合作搭建桥梁。“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希望。”钟碧莹期盼社会能更多地理解医生的坚守与努力。

    肿瘤科:生命脆弱处洒下希望之光

    青年医生寄语: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提高技术,服务患者。

    监护仪的滴答声里,肿瘤破溃出血患者的血压持续下降,创面渗血染红了床单。该院肿瘤科主任黄东彬盯着CT影像上提示的出血灶,带领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再次于生命脆弱处洒下希望之光。

    这是肿瘤科日常与癌魔角力的缩影。于2006年成立的肿瘤科,已成长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更肩负着江门市肿瘤性疾病质控中心的重任。科室依托广东省肿瘤优质资源,在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合作中,每年收治2000多人次肿瘤患者,其中不乏肿瘤破溃出血、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等肿瘤疑难危急重症患者,为肿瘤疑难危急重症患者开辟生命通道。

    “我们坚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模式,”黄东彬说,“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肺癌、肝癌等慢病全程管理模式,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在这里,每一位患者病情的缓解,都是对“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此外,定期开展的患教活动让癌症“不再神秘”,医护人员全程陪伴让抗癌之路“不再孤单”。“硬技术”与“软服务”的完美结合,让这个省级重点专科始终焕发温暖光芒。

    医德医风的传承,融入每一个细节。作为江门市“四强”党支部的内科第三党支部(肿瘤科),带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践行“九项准则”,在诊疗中严守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并结合患者实际需求,持续完善便民服务措施。

    “给患者看病,不光要治好病,还得顾着他们生活得好不好。每一份治疗方案,都装着医生对患者的那份真心实意。”黄东彬的话语道出医者心声,“我们渴望用专业守护生命,也期盼更多社会理解与支持。”

    泌尿外科:精湛技术守护“生命通道”

    青年医生寄语:

    用技术征服疾病,用温度托举生命。

    手术室的无影灯穿透凌晨的静谧,一位93岁老人的胸腔随着呼吸机起伏。该院泌尿外科主任赵振华戴着无菌手套的手轻触患者腹部,膀胱填塞引发的肿胀触感清晰传来。这位晚期膀胱癌患者合并多器官衰竭,家人已放弃治疗,但老人那句“想走得舒服些、有尊严些”,让手术台成了最后的战场。

    这是科室少有的超高龄高危手术。经过多学科团队反复推演,最终让老人“带着尊严出院”。患者的道谢,印证了赵振华的感悟:“医者的仁心,有时是妙手回春的治愈,常常是细致入微的帮扶,而无论何时,对患者的理解与尊重,永远是底色。”20年前,当看到导师为高龄患者做完前列腺电切术,老人紧握导师的手说“终于能畅快小便”的瞬间,他明白了“泌尿外科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尊严”。

    如今,赵振华所在的泌尿外科已是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示范单位。该科年均收治2600余人次,完成手术2000余台,微创手术占比超95%。精准治疗体系是科室的特色,结石治疗形成“成分分析—代谢评估—复发预防”闭环,复杂结石复发率控制在5%以下。专病门诊(尿路功能障碍门诊)则通过“精准诊断—功能手术”路径,为患者解决难言之隐。

    泌尿外科的传承藏在细节里:早晚两次查房,触体温、摸伤口、查尿管,问睡眠、询疼痛、解心结。带教时“三必带”——带技术必带责任心,带新人必教患者视角沟通,带手术必融入人文关怀。无影灯下,照亮的不仅是解剖结构,更是医者守护患者尊严的初心。

    心血管内科:守护每一颗心脏的跳动

    青年医生寄语:

    技术是武器,仁心是方向。时刻保持清醒,多思考多学习。

    一天凌晨,监护仪尖锐的警报声刺破寂静,一名54岁男子胸痛剧烈,心电图示波疯狂跳动,预示着室颤的到来。导管室里,心血管内科主任冼伟进的手稳稳按住除颤仪电极板,“患者室颤,放电!”随着电流穿过躯体,第52次除颤后,那条代表生命的心电曲线终于趋于规律平稳。这是冼伟进33年从医生涯中,无数次与死神赛跑的瞬间之一。

    这位心梗患者最初拒绝介入治疗,冼伟进耐心解释“先救命后收费”,最终说服对方。从急诊到导管室,52次室颤与52次除颤的较量,正是心血管内科主任“与时间抢生命”的缩影。

    自1992年踏入医坛,冼伟进被心血管内科的挑战与使命吸引:“掌握急危重症诊疗技术,能救很多人。”他所在的科室,是江门地区最早成立的心血管专科,也是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和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肩负着江门市心血管防治中心等多项重任。科室设有规范的冠心病监护病床(CCU)13张、DSA机室2间、心脏康复室和实验室各1间,每年救治约2000名急危重症患者。

    在这个充满“高精尖”气息的科室,复杂冠脉介入、房颤脉冲电场消融等国际先进技术常态化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让患者免受开胸之苦。但比技术更耀眼的,是代代相传的医者底色:查房前必熟知患者资料,沟通时注重人文关怀,定期学习医德规范。冼伟进表示,“在这里,前辈会言传身教,团队互相监督提醒,患者至上的理念,早已刻进骨子里。”

    重症医学科: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

    青年医生寄语:

    心存敬畏,护佑生命。

    心电监护仪发出急促的蜂鸣,暴发心肌炎患者的血压曲线如断崖般下跌。该院ICU(重症医学科)主任容永璋的手指在微量泵上飞速调整着升压药剂量,ECMO机器的嗡鸣与除颤仪的充电提示交织成生死战场的背景音。

    “监护仪上的波形本不该归零。”多年前,第一次目睹生命消逝的震撼,让容永璋与重症医学结下不解之缘。在这片离死亡最近的战场,他和团队用仪器、技术与责任,每年从悬崖边拉回600余名重症患者。

    如今,该院ICU已是五邑地区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临床重点专科,也是江门市第一批临床重点专科。这里拥有江门地区唯一的“鼻肠管置管培训基地”及“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培训中心”等平台,机械通气、床旁超声、血液净化、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为生命筑起防线,多项科研立项与专利更夯实了救治底气。

    在这里,每日查房前,全体医师都会集中复习所有患者病情,明确当日重点;每个病床床头的小白板,记录着不容疏忽的关键事项;每周二的学术讲课与病例讨论,让新知识与经验不断流转。这些传承的细节,让“悬崖边救人”的本事得以代代相传。

    “把医患还原成人与人的相遇。”容永璋期盼社会理解医学的“有限”,更相信信任源于信息对称:“家属愿意听10分钟病情谈话,我们会回报100分的专注。”

    烧伤整形外科:敢于担当 追求卓越

    青年医生寄语:

    立志立德,精益求精。

    手术灯聚焦在溃烂的肢体上,腐肉与脓液散发出刺鼻气味。监护仪上,高龄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不稳,脓毒休克的警报已经拉响。不手术,患者肯定会在脓毒血症中殒命;做手术,有一丝抢救机会,但是可能连手术台都下不来。危急时刻,该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陈仕星选择了积极抢救,在无影灯下挥动手术刀,最终抢救成功。

    这是陈仕星20年从医路上,无数次“刀尖上跳舞”的缩影。选择烧伤整形外科,源于“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双重初心,既能让烧伤患者重获外观与功能,也能帮助人们实现对美的追求。

    如今,陈仕星所在的烧伤整形外科,是“十二五”广东省重点专科,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其雄厚的专科实力是本地区大面积烧伤救治与瘢痕专病治疗的核心力量,每年救治千余名患者。去年,科室还收获了院内先进临床科室的称号。

    温度,藏在细节里。在这里,换药前必浸湿敷料,让患者少受撕扯之痛。这个代代相传的细节,恰是“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生动注脚。就像那位脓毒血症患者,陈仕星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在麻醉团队配合下闯过术中血压骤降的难关,最终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面对艰难选择,医生要敢于担当。”陈仕星说。

    烧伤整形外科深耕多年,是区域创面修复重要阵地。该科以“创面修复全流程诊治”为核心特色,覆盖术前评估、术中精准修复、术后康复指导全环节,技术实力扎实,为患者皮肤健康与功能恢复保驾护航。

    从大面积烧伤救治到瘢痕修复,从面部年轻化到形体整形,烧伤整形外科在治愈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医生不是万能的,但会在能力范围内拼尽全力。”陈仕星期盼社会的理解。当信任与配合成为医患间的默契,每个创口的愈合,都将成为生命最美的重生。

    普通外科:用柳叶刀舞出“生命之歌”

    青年医生寄语:

    坚守初心,脚踏实地。

    该院普通外科病房里,98岁的张爷爷因胆道感染疼得浑身发抖,蜷缩在床上,蜡黄的皮肤透着危险信号。此前他已5次住院、2次进入ICU,此刻监护仪警报声不时响起,指标持续告急。​

    该科主任李李嘉兴圈出CT片梗阻处,明知腹腔镜手术对高龄者风险极高,仍决定一试。获得老人与家属信任后,他率团队在腹腔镜下精准分离粘连、避开血管,6小时精细操作成功解除梗阻。术后没几天,老人就能坐起喝粥,皮肤也渐渐褪去蜡黄。出院时,家属哽咽道谢,李嘉兴轻声说:“医生多一分坚持,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这是该院普通外科日常救治的缩影。其在江门地区最早开展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胆道取石、腹腔镜肝切除、腹腔镜甲状腺切除、腹腔镜疝修补手术,年住院手术近3000台,微创技术占比持续提升,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颈部无痕甲状腺癌根治等技术享誉五邑地区。李嘉兴还曾获得广东省普通外科手术视频比赛冠军。

    谈起选择普通外科的初衷,李嘉兴表示源于那份“看得见的价值”。从甲状腺到腹股沟,手术刀直面急腹症、创伤等急危重症,一把刀解决患者急痛的成就感,让他与团队坚守至今。

    在这里,每天查房全年无休。早间,主治医生必带年轻医生,逐床为患者摸肚子、查伤口。手术台上,资深医师严谨、精益求精,在这个以“手术台是良心台”为信条的科室里,每台手术都是对生命的承诺,每次查房都藏着仁心的传承。当生命重新绽放光彩,柳叶刀划出的不仅是病灶,更是医者担当的轨迹。

    胃肠外科:急诊相随 微创护航

    青年医生寄语:

    行医是一场修行,渡人,渡己。

    胃肠外科的诊室,来了一位坐立不安的老大爷,已经有一周未解大便。该院胃肠外科主任陈海明简单询问病情后,戴上口罩和手套,伸手指进肛门,将一颗颗粪疙瘩抠出来,病人的痛苦立即解除。诊室里弥漫着难闻的臭味,但患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胃肠外科医师‘掏粪’是专业的。”陈海明说,在业内,胃肠外科是“脏”和“累”的代名词,尤其以急诊手术多、急危重症多而闻名。然而,前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后辈。

    病情就是命令。凌晨时分,1例食管下段撕裂出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呕血不止,血压骤降至休克边缘。由于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贸然开腹手术,操作难度极大,且手术时间长,对病人损伤大,风险较大。陈海明当即决定尝试一种新的微创手术——经胃腔单孔腹腔镜手术,借用腹腔镜手术理念,把胃腔看成腹腔,在胃腔里面伸入微创器械,轻松完成手术。

    据陈海明介绍,近年来,胃肠外科另辟蹊径,采用经胃腔入路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完成了多例胃底贲门间质瘤手术以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的胃腔探查。

    “我们要用最小的创伤解决患者的病痛,让病人快速康复。”身为江门市医学会普外科微创分会主任委员的陈海明说。近年来,陈海明团队开展腹腔镜辅助经腹经肛直肠癌手术(TaTME,榻榻米手术),为很多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成功保留肛门,在根治肿瘤基础上达到极限微创效果。

    眼科:在方寸间守护光明

    青年医生寄语:

    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成就过硬的技术。

    “现在我舒服多了,能看清真的很好。”患者陈先生摘下纱布的瞬间,右眼瞳孔在光线下微微收缩,0.6的视力让他重获光明。而这个结果,源于该院眼科主任李永雄团队。

    据了解,陈先生在外地工作时右眼被硬物撞伤,因当地治疗效果不佳,眼内积血、眼压飙升,几乎失明。接诊后,李永雄团队紧急手术,最终让患者视力恢复至0.6。“这里的医生医术高超”的评价,成了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脚。

    从1990年毕业至今,李永雄已在临床一线奋战35年。“小时候觉得医生能治病救人,本事很大。”这份朴素的向往,让他在高考时毅然选择医学专业。虽曾立志成为外科医生,但却阴差阳错被调到五官科,最终在眼科找到归属感。“看到病人重见光明,自己也很开心、”他说。

    该院眼科于2000年独立成科,是江门市眼病复明指导中心,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开展了多项江门首创手术。这里藏着精密的协作密码以及诊疗需要的仪器设备,团队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将各项检查数据融合分析,合力为患者制定方案。在这里,李永雄用坚守诠释初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病人重见光明。”

    每年3000多例患者中,多数是寻求复明的老年人。“手术要求十分精准,操作得当,病人预后更好。”李永雄坦言,眼科手术效果直观,但影响视力的因素复杂,“术前沟通比技术更关键,要让患者和家属明白病情”。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