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薪火传 仁心护健康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19 07:31   

石青

石青

唐晓波

唐晓波

赵凯英

赵凯英

焦英杰

焦英杰

陈军权

陈军权

丘均华

丘均华

张梓洁

张梓洁

苏学林

苏学林

    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国家级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首批“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单位……一项项荣誉背后,是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传统医学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力量交织,医者仁心与患者信任共鸣的生动体现。

    雄厚的人才梯队是医院发展的基石。在1827名职工组成的队伍里,667双握过听诊器与银针的手,丈量医者仁心的厚度;30位博士、308位硕士的眼眸,映出古今医典的智慧;7位省名中医、20多位市名中医的白发间,藏着“大医精诚”的传承。

    在医师节到来之际,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评出8位优秀医生,他们展现出的专业光芒,正是这支队伍的缩影:“本草仁心奖”获得者石青、唐晓波深耕中医经典,用“本草”力量治愈病痛;“急救先锋奖”获得者焦英杰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筑牢生命防线;“金刀妙手奖”获得者陈军权以毫厘精度铸就修复奇迹;“慧眼诊断奖”获得者赵凯英以精准影像为诊疗导航;“岐黄巧手奖”获得者丘均华用龙氏治脊疗法破解患者疼痛;“杏林新锐奖”获得者苏学林、张梓洁则展现了青年医者的使命担当。

    他们以“中医为本、西医为用”的坚守,不仅守护着侨乡百姓的健康,更书写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时代答卷。每一位医者的坚守,都是“大医精诚”的生动注脚。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余敏贞 陈智敏 刘森 陈丽梅

    石青:

    岐黄路上践仁心

    个人简介:

    脑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从医30年,获“本草仁心奖”。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专科专病建设临床先进个人、广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名中医……从医30年,石青获得许多荣誉,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学医时背《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不是口号,是一辈子的修行。”

    1995年,石青在毕业后从医,从一开始在各科轮转到急诊科,再到如今的脑病科,他的成长轨迹与科室的发展紧密交织。“我是脑病科第二任主任,接过接力棒时,就想着不能让前辈的心血断层。”在他的带领下,脑病科从最初的2个病区扩展到6个,编制床位193张,形成七大专业领域,成为五邑地区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这背后,是他对人才培养的精耕细作:每年从年轻医生中选拔骨干,通过中医经典经方传授、日常考核、专项考试层层筛选,让“老带新”的传统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也让“岐黄之术”在传承中焕新。

    石青以“担当”为尺,在危难时刻彰显医者本色:1998年湖北抗洪救灾一线,他背着药箱穿梭其中;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作为医院专家组成员,主动进入隔离病房,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参与拟定医院新冠肺炎通用处方,为疫情防控贡献中医力量。“别人说我们是‘逆行者’,但对医生来说,这是职责。”

    石青记得,五年前一名8岁女孩因反复癫痫而四处求医。最后,父母带着她找到石青,每周三次从深圳来到江门接受治疗。“他们把孩子交到我手上,每周长途跋涉,这是多大的信任!”经过石青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半年后,女孩的发作频率从每月一次减至两月一次,情况逐渐好转。如今,女孩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

    这样的故事,在石青的从医经历里并不鲜见。他总说:“不是我成就了患者,是患者的信任成就了我。”这份“仁心”的温度,让他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更添一份执着。在石青看来,医生与患者是双向奔赴:“医生救患者于病痛,患者也在用他们的经历帮助成长。没有大量的病例积累,没有患者的信任,怎么能成为‘大医’?无论名气多大,都要有‘恭敬心’——对行业恭敬,对生命敬重。”这份初心,是一名省名中医对“大医精诚”的践行,更是新时代医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

    唐晓波:

    退休不褪色的名中医

    个人简介:

    主任中医师、江门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43年,获“本草仁心奖”。

    从医43年,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唐晓波对中医的执着和对患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今,退休返聘的她依然步履不停,用多年积累的仁心与医术,继续守护患者的健康。

    1982年,毕业后的唐晓波走进荆州市中医医院,成为一名中医内科住院医师。2005年,唐晓波被调至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担任急诊科主任,一直工作到退休。那些年,她在抢救室度过了无数个夜晚,成功抢救的危重病人超过千例,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被评为优秀科室。

    不仅如此,唐晓波从未停止学习。2003年,她通过层层选拔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在研修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医古典医籍,成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此外,她还跟师田玉美、梅国强等国医大师,钻研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疑难杂症,把最新的中医诊疗理念融入临床。

    唐晓波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糖尿病及咳喘等病症,摸索出的“养心复脉汤”“附子强心汤”等方剂,在临床中屡见成效,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优秀论文奖项。

    2011年,退休的唐晓波被医院留用返聘,继续为患者服务。如今,她每周坐诊5.5天,还常常参与周末、节假日值班。“做医生就是要勤勤恳恳为患者服务。”她说。

    赵凯英:

    以精准影像为诊疗导航

    个人简介:

    超声科主任医师,从医23年,获“慧眼诊断奖”。

    早上8时,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超声科的检查室里,主任医师赵凯英已握着探头站在检查床前。从医以来,这枚不足半斤重的探头,帮她记录下数万次与生命对话的瞬间。

    作为超声科妇产组组长,她的日程总会被检查单、会诊、带教填满。“超声科医生是临床的‘眼睛’。”在门诊诊室,她平均每天完成50多例检查。每一次探头轻触皮肤,她都不敢松懈。“一秒的疏忽,就可能错过了关键信息。”有次参与急诊手术会诊,她在术中超声发现患者腹腔隐蔽的出血点,及时提示主刀医生调整方案。“探头下的每一个影像,都连着临床决策,连着患者的信任。”她说。

    赵凯英至今还记得刚入职不久的一个深夜,当时她接到电话需要到急诊科进行超声检查——一位母亲背着竹篓,篓里的少女蜷缩着,脸色很白。当探头贴上少女腹部,屏幕上的影像让她心头一紧:宫腔里积着大量液体,原本规整的子宫形态已被撑得变形。“月经正常吗?”追问病史后,“阴道斜隔”这个诊断跳了出来——经血滞留,正是剧痛的根源。没有片刻迟疑,经过临床医生的术前讨论,赵凯英在手术室协助临床医生迅速开展超声引导下阴道斜隔造瘘术。幸运的是,术后少女很快康复。

    从那时起,赵凯英愈发懂得,手里的器械不只是工具,还连着一个个等待被点亮的生命。“干一行,爱一行。哪怕只给一个台阶,也要奋力攀登。”多年来,她握着探头在影像世界里“探案”,用专业技术为临床保驾护航。

    焦英杰:

    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个人简介: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医师,从医15年,获“急救先锋奖”。

    “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都是危及生命、需要器官功能支持的病人,我们的工作,就是从死神手里抢人。”当江门市五邑中医院ICU的红灯再次亮起,焦英杰的脚步又一次加快。这位在ICU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副主任中医师,早已习惯了与时间赛跑——在这里,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而他们,正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自2010年踏入ICU,焦英杰始终坚守在这片“生命战场”。去年一位疟疾感染患者的抢救,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患者被送来时已陷入脓毒性休克,血压骤降,心、肝、肾、肺、凝血等多器官同时衰竭。更棘手的是,患者心脏功能极差,补液多了会加重心脏负担,少了又无法维持血压,如同在钢丝上行走。

    “当时,我们必须同时维护肝和肾。”焦英杰团队打破常规,首次将血液滤过(CRRT)与血浆置换串联操作——既要用CRRT维持肾功能,又要通过血浆置换缓解肝功能衰竭,避免了传统操作中“顾此失彼”导致的内环境紊乱。那三天三夜,焦英杰和团队寸步不离,盯着血压、凝血指标等数十项数据,像精密仪器般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这样的“抢人”时刻,在焦英杰的工作中已是常态。15年坚守,每一盏灯、每一次心跳,都是对“生命至上”最好的诠释。他笑称自己像“侦探”,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病因,“每一次把病人从生死线拉回来,那种满足感,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陈军权:

    以毫厘精度铸就生命希望

    人物简介:

    手足与创面修复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从医21年,获“金刀妙手奖”。

    手足外科的核心,在于对“精细”的极致追求。对腕关节及踝关节以下的手足创伤修复,涉及骨头、肌腱、神经、血管等多重组织,尤其是手指离断伤,需在显微镜下完成直径0.2-0.5毫米的血管缝合,每一针都考验医生的手稳、眼准与心细。“手足虽小,但却是人体的‘精密仪器’,一根神经损伤就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障碍。”陈军权说。

    刚工作不久,陈军权便迎来从业的第一场“硬仗”。当时,他一天内先后收治4例手指离断患者,其间一直跟着上级医师在手术室,中间仅靠吃饭、如厕短暂休整。当四台手术全部成功,患者保住手指时,他明白了“大医精诚”不是口号。“通过这事,我更加坚定医者之路,尽力为患者排忧解难。”陈军权说。

    这样的坚守,在他21年职业生涯中不断重演。去年,一位渔民被海水浸泡的铰链绞伤右足,感染海洋创伤弧菌,导致坏死性筋膜炎,入院时已高热休克,足部散发恶臭,脓性渗液浸透纱布。“这是在腐烂组织里抢生命。”陈军权当即联合团队为患者手术。最终经过多学科协同作战,患者不仅保住了腿,还能重新出海捕鱼。

    陈军权说,从医路上,前辈的教导、患者的笑容,始终是他握稳手术刀的力量。在手足与创面修复的方寸之间,这位“金刀妙手”续写“修复肢体,更修复希望”的医者答卷。

    丘均华:

    岐黄巧手解决患者疼痛

    人物简介:

    针灸科主治中医师,从医14年,获“岐黄巧手奖”。

    “作为一名针灸推拿医师,每一次精准的取穴、每一分恰到好处的力道,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医道的坚守。”从医14年,丘均华以龙氏治脊疗法的精准、多针浅刺法的灵动,在毫厘之间诠释中医外治疗法的精妙,成为患者口中“能让疼痛‘消失’的巧手”。

    “有的人肩部疼痛,其实病因在颈椎;有的人足跟痛,也有可能是腰椎的问题导致的。”龙氏治脊疗法通过三步定位诊断法,精准找到病症的根源,再施以有针对性的正骨手法及辅治法,达到手到病除、立竿见影的效果。丘均华曾接诊一位40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曾因扭伤致腰痛,伴腰部活动受限,有时甚至不能入睡,在外院住院近一月,症状未见缓解。通过三步定位诊断法,患者为L4/5椎间盘突出症,他施展龙氏复位手法,前后9次治疗后,患者不仅能正常走路,而且随访9年间没有复发。

    丘均华说:“脊柱错位就像钥匙卡壳,蛮力掰扯只会更糟,得用巧劲找对‘卡槽’,手法复位时,腕力比臂力更重要。”为此,他每天对着模型练习,从颈椎到腰椎,每种错位对应哪种手法,练到“指尖一碰就知错位类型”。

    “若要疗效好,综合治疗少不了。”一位50岁女性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做过3次手术仍反复发作,关节肿胀如馒头。丘均华没用药物,而是以多针浅刺法配合火针疗法及中医外敷。3次治疗后,患者肿胀消退,如今每半年调理一次,也无须手术。

    丘均华的“巧手”,是用14年的时间慢慢磨炼、积累而来的。他先后跟随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余伯亮,广东省名中医、二级教授、龙氏治脊疗法传人范德辉学习。如今,他的门诊服务人次从2020年的3724人次跃升至去年的5100多人次,80%以上患者靠针灸推拿解决问题,无须依赖药物。

    带教期间,丘均华总强调“手法是活的”,并毫无保留地把技艺手法传给学生。正是这种“手把手传帮带”,让岐黄技艺生生不息。

    张梓洁:

    用热忱守护“心”健康

    个人简介:

    心病科主治中医师,从医6年,获“杏林新锐奖”。

    “您这个降压药要按时吃,饮食清淡点,下次复诊开药可以先在互联网医院挂号,就不用排队了。”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心病科的诊室里,主治中医师张梓洁正耐心地给一位患者讲解用药注意事项。

    在今年院内的评选中,张梓洁获得“杏林新锐”奖。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她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医者的责任担当。

    心病科以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为主,患者中80%是60岁以上老年人,沟通成为诊疗中重要的一环。“老人家听力不好,一个问题可能要重复讲五六遍。”张梓洁记得,有位独居的八旬老人每次门诊都自己来,总是攥着皱巴巴的药盒反复问“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对此,张梓洁不仅耐心解答,还在药盒上用大字标注用法,甚至画上图解。

    两年前,一位突发胸痛的七旬老人被朋友送到医院,确诊急性心梗时病情已迅速恶化。张梓洁第一时间联合其他科室医生抢救,全程跟家属沟通治疗方案。老人病情稳定后,她每天查房都陪老人聊几句家常,鼓励他积极配合治疗,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主治中医师,张梓洁的成长轨迹里,藏着年轻医生的担当。她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周末时常沉浸于学术讲座中。谈及“新锐”二字,张梓洁觉得更多是责任。“前辈们打下了好基础,我们年轻医生要做的,就是用新方法、新热情把这份事业延续下去。”

    苏学林:

    以青春力量守护患者生命通道

    个人简介:

    泌尿外科中医师,从医5年,获“杏林新锐奖”。

    泌尿外科工作节奏快、急症多,从查房、门诊到手术,苏学林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最多时,他一个月要管理100名住院患者,工作到深夜更是常态。但他从未抱怨,只是说:“科室的中坚力量多是年轻人,我们就得有冲劲。”

    从初入临床时跟着前辈观摩学习,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多种微创手术,苏学林紧跟技术革新,熟练掌握可视化穿刺等新技术,还参与科室多项科研项目。“我下班后也会看书、看论文,不学习就跟不上科室的步伐。”他说。

    泌尿外科以诊治结石、肿瘤、前列腺疾病为主,患者中既有恐惧手术的老人,也有突发急症的重症者。去年,一位73岁的老人因反复血尿就诊,检查发现膀胱肿瘤,却因害怕开刀和麻烦子女坚决拒绝治疗。对此,苏学林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如今的微创技术可通过尿道进入操作,创伤小、恢复快。同时,联系家属一起劝说,最终让老人同意手术。术后第二天,老人就能下床活动,康复后还特意送来感谢信。

    更让人动容的是一份跨越5年的医患情。苏学林刚工作时,跟进了一位85岁的前列腺癌患者。从一开始由带教主任负责到如今自己全面跟进治疗,苏学林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该患者家属说:“苏医生的耐心和负责,真的让人感动。”

    谈及未来,苏学林坚定地说:“泌尿外科的技术在不断进步,我们年轻医生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用更精的技术、更热的心,守护好患者的生命通道。”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