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小店藏妙趣 引来寻香满堂客
暑期高温“烤”出侨都咖啡香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20 07:31   

    在中国侨都江门,咖啡香早已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镌刻着侨乡记忆的文化符号。这个暑假期,随着消费升温,江门咖啡店生意红火。记者近日走访看到,即便是工作日时段,市区不少特色咖啡小店依旧座无虚席,部分店铺日均能卖出150—200杯咖啡。

    如今,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头巷尾涌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江门这些特色咖啡小店虽然不像商业区的连锁咖啡店那样“光鲜”,却凭着贴近生活的烟火气也活得十分“滋润”。其中到底有何秘诀?为此,记者走访了多家特色咖啡小店,探寻侨都咖啡香里的城市故事。

    文/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图/江门日报记者 龚静 蔡少颖

    “云渡咖啡”“公园+咖啡”打造“城市会客厅”

    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有一些角落宛如隐匿的瑰宝,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藏身于蓬江区丰乐公园旁的“云渡咖啡”,便是这样一处静谧之地,在炎热的天气里,成为人们避暑与心灵治愈的理想之选。

“云渡咖啡”以法式自然风为设计基调,随便一拍,都是森系电影大片的感觉。

“云渡咖啡”以法式自然风为设计基调,随便一拍,都是森系电影大片的感觉。

    这家店的主人是一对“90后”夫妻——杨家俊和陈艳玲。2014年初到江门,他们就被这里的人文气息吸引——人们待人友善,追求品质生活,咖啡文化氛围浓厚。2018年,他们决定定居江门,在恩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从此开启了与江门的咖啡缘分。

    今年3月,杨家俊看中丰乐公园的环境,决意租下公园管理办公楼,打造出这家“云渡咖啡”。店内以法式自然风为设计基调,每一扇窗都宛如被精心雕琢的画框——阳光和绿意从窗外蔓延进来,用手机随便一拍,都是森系电影大片的感觉。往远望去,街区的繁华与大自然的静谧在此交会,让人恍若置身“第三空间”。这时,点上一杯冰咖啡,欣赏窗外景色无疑是暑假最惬意的打开方式。

    店内每期更新供应二三十种来自不同国家的咖啡豆,自家烘焙锁住独特风味。夏日特调中,“牛顿的苹果”“半醒”等爆款,用冷萃咖啡搭配鲜果汁和玫瑰、枸杞等食材,让自然风味融入味蕾。值得一提的是,店里不设外卖,“现做的咖啡才有灵魂,希望大家坐下来慢慢感受。”陈艳玲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杨家俊和陈艳玲拒绝用噱头吸引流量。在杨家俊看来,一家店的生命力,不在一时热度,而在能否成为社区生态中自然生长的一部分。“我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让市民能在绿色自然的环境中,休息、工作、交流和娱乐,尽情享受健康生活的美好。”他们计划,今年秋天在公园举办小型市集,让更多人透过咖啡读懂江门的侨乡风情与生活之美。

    “黄家巷9号咖啡”让咖啡店成为承载文化的“鲜活空间”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都,也是著名的建筑之乡,保存着众多历史悠久的老侨屋、老建筑。近年来,有不少咖啡店开进了独具古韵的老屋里,将咖啡与非遗相结合,赋予了咖啡新的价值与内涵,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黄家巷9号咖啡”店内展示了各种五邑文创产品。

“黄家巷9号咖啡”店内展示了各种五邑文创产品。

    位于江门老城区的“黄家巷9号咖啡”,保留了老屋原貌,将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咖啡店。店内摆满了不少老物件,充满年代感的木门、斑驳的雕花木柜,还有竹椅、木桌、筲箕等。雕花木柜上展示了各种五邑文创产品,如明信片、玻璃杯、冰箱贴等,墙上还挂了传统的鱼灯,让室内复古雅致气息更浓厚。

    据介绍,这座老房子是道光二十三年紫坭乡民黄先生中举后获赐的“镬耳屋”。民间有传说,黄举人梦见金龙而中举,紫坭乡民们因此做了紫坭纱龙,从此当地就有了舞龙的习俗。为了让前来品咖啡的客人,更加了解黄举人的故事和当地的文化特色,“黄家巷9号咖啡”主理人基妈还设计了宣传海报,张贴在咖啡店门口。

    如今,每逢节假日,这里都吸引着众多游客。炎热的天气里,冰柠椰青美、荔枝冰啡、青橘乌龙美式等清凉饮品成了店里爆款,清甜果香中和了咖啡的醇厚,搭配每日现烤的抹茶蛋糕,是啡友们的消暑首选。

    除了靓啡美食,店里的经营模式也颇具特色。基妈联合非遗艺人开设葵扇、绒花体验课,还不时举办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点滴趣事,都会被分享到社群和小红书上,既让非遗在互动中得到传承,也为小店悄然引来不少同频的客人。

    “咖啡店绝不仅仅是卖咖啡的地方,它更应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文化承载空间。”在基妈看来,咖啡店要走得更稳、更远,需要能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在这里,能看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能看见文化交融的风景。

    “MORKE摩可咖啡”在咖啡醇香中邂逅工业美学

    在江门篁庄,一家名为“MORKE摩可咖啡”的机车主题咖啡厅正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宠。这里不仅是咖啡爱好者的休憩地,更是机车文化的集结站,将速度与静谧奇妙融合。

不少机车爱好者在“MORKE摩可咖啡”与经典机车合影。

不少机车爱好者在“MORKE摩可咖啡”与经典机车合影。

    “MORKE摩可咖啡”主理人徐翔来自湖南。他热爱着机车文化,并在中山深耕机车4S店服务,经过多年沉淀和积累,萌生了很多“机车+”的想法。在接触到江门“咖啡之都”和“机车之城”两张名片后,打造机车主题咖啡厅的想法,犹如一颗种子,在徐翔的心底不断生长。为了让这个想法落地,他连续三个月在中山与江门之间往返,行驶里程近三千多公里,累计投入超100万元,打造了“MORKE摩可咖啡”。

    对机车爱好者而言,“MORKE摩可咖啡”是真正的“机车之家”——从买车、卖车,到维修保养、道路救援,再到装备周边,一条龙服务覆盖骑行全场景。而对啡友来说,店内错落陈列的收藏款、经典款机车堪称“机车博物馆”,罕见车型随手一拍便是朋友圈焦点。炎热的天气里,在店内点一杯海盐系列饮品,看车友们分享机车文化,或是与经典机车合影,既能感受速度与激情,又能享受片刻宁静,多元体验让人沉浸其中。

    徐翔将“机车+”理念深植于空间,每周五、周六晚定期举行室内音乐会,还常与汽车、摩托车品牌联合举行车友会、试驾会,让这里成为文化交流平台。谈及行业内卷,徐翔说:“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发展,每一家店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作为江门首家机车主题咖啡厅,“MORKE摩可咖啡”以差异化构建壁垒,在咖啡与机车的跨界融合中,走出一条破局之路。

    “源石珈啡”“好咖啡不该有门槛”

    近几年,江门的社区里陆续开出不少小而美的咖啡店。它们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仅“一墙之隔”,成了年轻人新的打卡地。位于蓬江区上城骏园楼下的“源石珈啡”,便是深受居民喜爱的一处休憩驿站。

“源石珈啡”店内摆放了客人珍藏的手办,咖啡香里藏着童心与回忆。

“源石珈啡”店内摆放了客人珍藏的手办,咖啡香里藏着童心与回忆。

    “下班或周末在家想喝咖啡,穿双拖鞋下楼,2分钟就到店了。店里环境舒服,待着特别放松。”上城骏园业主许先生是这里的常客,对这家“长”在小区附近的咖啡店,他感到很满足。

    这份“出门即达”的松弛感,是商圈咖啡店难以复制的。而“源石珈啡”的魅力,更离不开主理人陈宇庭的坚持。陈宇庭从事咖啡行业超10年,不仅参加过不少比赛并拿奖无数,对咖啡与烘焙还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白天在店里招呼客人,夜晚专注烘焙咖啡豆,是他的工作日常。

    烘焙咖啡豆时,陈宇庭格外注重细节:每种咖啡豆都有专属的空间环境和烘焙曲线,加热、降温的每个节点都精准把控。他店里的咖啡豆品类丰富,每月更新确保新鲜,风味更是多元。“好咖啡,应日常。”陈宇庭常说。他抱着“不追求100%完美,却要做到99%用心”的态度,只想把好喝又实在的咖啡豆分享给大家。

    而“源石珈啡”的名字也是有点来头,源起于路边的无名石子精神,指就算无名的小石子,即使被踢开、被弹起,也不会轻易失去边角变得圆滑,不会流逝于岁月,希望能依旧保持自我,饮水思源,勿忘初衷。

    除了方便之外,小而美的咖啡店还有着一份顾客和店主独特的情感连接。遇到咖啡小白,陈宇庭也会耐心介绍,分享咖啡文化。他总说,从未想过把店做多大,只想让人们知道,好咖啡不该有门槛,希望大家能抱着轻松的心态进门。

    记者手记

    咖啡店不止于咖啡

    当连锁咖啡品牌以成熟模式覆盖大众需求时,街头巷尾的特色咖啡小店也凭借独特优势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小店的“生存密码”,或许正藏于对“咖啡”二字的重新定义里。当连锁品牌比拼标准化与流量,用快消逻辑占据市场时,这些小店却另辟蹊径,它们不再将咖啡视为单纯的饮品,而是作为连接人与空间、文化与生活的媒介。它们的共性在于:不追逐短期的流量泡沫,而是深耕“咖啡+”。“咖啡+文化”“咖啡+社群”“咖啡+生活”“咖啡+自然”……多元融合将自身经营嵌入城市肌理与消费需求中,这种扎根本土的经营模式,或许正是小而美咖啡店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核心关键。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