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真正做好“人民公仆”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8-26 12:11   

    “门好进、脸好看,事依然难办。”群众的一句调侃,如一面明镜,照出某些干部心中“官”与“仆”的错位。当“官念”悄然压倒了“公仆心”,政策再好也悬于半空,蓝图再美也落不了地。干部队伍深处,一场从“官”到“仆”的意识蜕变,绝非虚言,而是攸关执政根基的命脉所系。

    “官念”异化,其根蒂在于“心”的偏移。一些干部开口闭口“我的辖区”、“我管的部门”,那个“我”字咬得何其重!人民赋予的权柄,在潜意识里被视作私人印信,公器俨然私藏。于是乎,制定政策时,心思常盘桓于“领导会怎么看”,而非“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检查工作,目光多在光鲜的“门面工程”流连,却对“后院角落”的民生疾苦视而不见。更有甚者,面对群众诉求,一句“按规定办”便成了万能挡箭牌,至于规定是否合情、流程是否便民,则漠不关心。古语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此等心态下,“做主”异化为“做官”,服务者摇身成了管理者,干群之间那道无形的墙,便在一念之差间悄然筑起。

    “变官为仆”,其核心在于“心”的回归。这并非姿态的简单放低,而是权力观的彻底重塑。所谓公仆,其“公”字重如山——权力姓公不姓私,一丝一毫皆为民所托;其“仆”字暖如春——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点一滴皆系于民之忧乐。干部心中当常思:此权源自何处?此位当为何用?唯有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叩问融入血脉,方能在每一次决策、每一次执行中,听见最基层的呼声,感知最真切的冷暖。

    思想生根,必于行动中见枝繁叶茂。变官为仆,其关键在于“行”的印证。清代郑板桥有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关情”二字,正是行动的生动注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做到:

    须臾不忘“向下看”。要主动沉下去,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社区巷陌,在群众的炕头板凳上感知民情脉动。政策是否接地气?举措是否解民忧?答案不在文件堆砌的案头,而在百姓日常的眉宇之间。那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调研所得,才是施政最可靠的基石。

    时刻警惕“离心力”。需谨记,任何脱离群众的决策,无论包装如何精美,终将如无根之木。制定政策前,多问几声“群众会不会答应”;推动落实时,常思几回“百姓能不能受益”。要警惕那些看似热闹、实则扰民的“创新”,更要杜绝那些只顾邀功、罔顾民生的“工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赢得民心在于点滴累积的信任。

    永葆服务“真本色”。变管理为服务,化被动为主动。群众上门办事,少些“不能办”的推诿,多些“怎么办”的担当;面对急难愁盼,少些“研究研究”的拖沓,多些“马上就办”的果决。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尺,让服务的温度可感可触。

    当干部心中“公”字如山、“仆”字入髓,则民心所向,坚不可摧。这“变官为仆”的意识重塑,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必须直面的灵魂考题。唯有时时勤拂拭心中那面“公仆镜”,以百姓心为心,以万民忧为忧,方能在时代大潮中铸就金质口碑,让“公仆”二字真正焕发出穿越时空的力量。民心所向处,便是事业根基最深、最牢之地。(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海军)

(责任编辑: )
分享到: